泌尿系结石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泌尿外科白福鼎
流行病学研究--内部因素
(一)遗传黑色人种患病率低;几种遗传性代谢性疾病可引起尿石症,例如远端肾小管酸中毒、胱氨酸尿症、黄嘌呤尿症等。
(二)年龄和性别高发年龄为20—50岁,男女比例为3:1。
流行病学研究--外部因素
地理环境居住在山区、沙漠和炎热地带的人们尿石症的患病率较高。
气候和季节因素夏季和达到全年平均最高温度后的1-2个月多发。
水分摄入饮水稀释效应可降低尿中晶体的过饱和浓度及利尿作用可减少自由晶体颗粒在尿路滞留的机会。
饮食摄入过量的含嘌呤、草酸、钙、磷等食物,可能与尿石症发生有关。
职业管理人员发生率高于体力劳动人员。
尿石形成的机制
一、尿石形成机制学说(1)肾的局部病损;
(2)过多尿石成分排泄沉淀学说;
(3)晶体形成的影响因子-抑制物,促进物和络合物(磷酸钙晶体系统的抑制因子包括镁、枸橼酸、焦磷酸和肾钙素);
(4)草酸钙晶体系统的抑制因子包括枸橼酸、焦磷酸盐、GAGs、RNA片段和肾钙素,T-H糖蛋白,尿连接素;在某一阶段,GAGs和T-H糖蛋白又成为晶体形成的促进物。
尿石形成的机制
一、尿石形成机制学说(5)自由颗粒、固定颗粒和晶体滞留学说;(6)基质成石学说(是非晶体的蛋白样基质,大约有65%的氨基己糖和10%的结合水);
(7)取向附生学说(草酸钙结石常以羟磷灰石为核心,或尿酸为核心,两种晶体面如互相高度配合即可附生);
(8)免疫机制学说等。
尿石形成的机制
二、尿石形成的物理化学学说成核→生长→聚集→固相转化
尿石成分草酸钙、磷酸钙、磷酸镁铵(感染性结石)、尿酸、胱氨酸(家族性遗传性疾病)等。
病理生理
直接损伤、梗阻、感染和恶性变。
结石的影像学表现
KUB平片
IVP→
泌尿系结石67030 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