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肩腰腿痛的护理
病因
椎间盘退行性变 是基本病因。纤维环和髓核脱水,失去其正常的弹性。
损伤 是椎间盘突出的诱发因素。
遗传因素
妊娠
分型及病理
腰椎间盘的分型依据CT或MRI图象的表现。
膨隆型
方向,压迫的程度及与脊髓神经根的关系。
目的:
CT 、MRI检查
诊断
病史:反复发作腰痛病史,弯腰劳动或长期坐位工作史
症状:腰痛,坐骨神经放射痛,大小便障碍
体征:腰椎侧突,腰椎活动受限,腰椎及骶棘肌痉挛,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神经系统表现
X线、CT、MRI
处理原则
1、非手术疗法
目的:使椎间盘突出部分和受到刺激的神经根的炎性水肿加速消退,从而减轻或解除对神经根的刺激或压迫
适应症:①年轻、初次发作或病程较短者;②休息后症状可自行缓解者;③X线检查无椎管狭窄
机理:卧位状态可去除体重对腰椎间盘的压力。制动可减轻肌肉收缩力与椎间诸韧带紧张力对椎间盘挤压,使椎间盘处于不负重状态,有利于髓核回纳、静脉回流及炎性水肿的消退。
(绝对)
非手术疗法
机理:使椎间盘间隙增宽,减轻椎间盘压力,促进炎症消退,解除肌痉挛。骨盆牵引。
机理:封闭治疗可起到镇痛及消炎作用,对神经系统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临床观察:绝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可用封闭方法。常用方法为硬膜外腔封闭疗法。
、推拿和按摩
机理:通过对关节、肌肉、韧带和肌腱施加影响,起到镇痛作用。有研究认为该法可使突出的髓核复位,而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
手术治疗
已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或马尾神经受压者可考虑行髓核摘除术
传统的手术方法: 开窗式、半椎板、 全椎板切开减压髓核摘除
最新的微创治疗: 经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MED)
术后并发症
感染:伤口及椎间隙感染;
血管损伤
神经损伤
硬脊膜损伤
脊柱失稳
粘连性蛛网膜炎
护理评估
年龄,职业,运动,爱好,有无腰部外伤、长期弯腰、搬运重物等。
腰腿痛的部位、性质、程度、诱发加重的因素等
了解X线、CT、MRI等检查的结果。
-社会状况 对疾病的认识、家庭经济和家属对病人的支持程度。
护理诊断/问题
疼痛 与椎间盘突出、肌肉痉挛、不舒适的体位有关。
焦虑 与疼痛、活动障碍、对治疗的担忧有关。
自理缺陷 与功能障碍、治疗限制有关。
潜在并发症:手术后脑脊液漏、尿潴留、神经根粘连、感染等。
知识缺乏 缺乏保健和康复的知识
护理措施-术前护理
绝对卧硬板床休息
正确卧位:抬高床头20°,膝关节屈曲。
有效骨盆牵引:防止压疮,病人体位、牵引力线及重量。
起床站立方法:
腰背肌锻炼
避免做弯腰、长期站立或上举等动作。
(1)正确姿势
(2) 腰背肌功能锻炼
。训练正确翻身,床上使用便盆,术后功能锻炼的方法
康复信心
术后护理
搬运、体位
翻身 24小时后帮助病人翻身,保持脊柱平衡。
排尿 卧床排尿
病情观察
运动、感觉的观察 术后6小时观察双下肢运动、感觉恢复情况。
引流情况 质、量、色,出血或脑脊液漏?
切口
并发症的预防:肌肉萎缩、神经粘连
功能锻炼
进行直腿抬高练习
腰背肌锻炼(仰卧法、 俯卧法)
预 防
主要是减少积累伤
长期坐位工作者需注意桌、椅高度,定时改变姿势
职业工作中常弯腰劳动者,应定时伸腰、挺胸活动,并使用宽腰带
治疗后病人在一定时间内佩带腰围,但应同时加强背肌训练,增加脊柱的内在稳定性
如需弯腰取物,最好采用屈髋、屈膝下蹲方式,减少对椎间盘后方的压力
三、颈椎病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出相应症状和体征。好发部位依次为颈5~6、颈4~5、颈6~7。
病因与病理
颈椎间盘退行性变
损伤
先天性颈椎管狭窄
临床表现
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受压引起颈部疼痛及僵硬,向肩部及上肢放射。
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受压表现为四肢无力,行走不稳,有踩棉花样感觉
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①眩晕②头痛③视觉障碍④猝倒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处理原则
非手术治疗 牵引、固定、推拿
手术治疗 分前路、前外侧及后路手术。
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2、疼痛护理
3、
颈肩腰腿痛的护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