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精选】孔子“温故而知新”新解.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孔子“温故而知新〞新解
第 3 页
孔子“温故而知新〞新解
  对于孔子的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朱熹的解释长期以来被看作是经典。他说:“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那么所故知何新,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是极不一样的。这就涉及到个体条件的差异。温故而能知新的程度依赖于个体的条件而有不同。首先,人有天赋资质的差异。孔子认为“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其次,更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后天的学习。对于这一点,孔子反复谈到。他说自己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学而不厌〞〔?论语?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他对颜回的好学也是称赞有加。子贡在答复孔子“女与回也孰愈?〞时说:“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颜回好学的结果是“闻一知十〞。温故知新还有着价值取向的不同,这在孔子看来是更为重要的维度。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价值取向不同,其知新亦不同,行事亦不同:“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四、所知何新──—孔子温故而知新的实践孔子言“天生德于予〞〔?论语?述而?〕,对自己的道德天分充满自信,同时他又“学而不厌〞、“发愤忘食〞。所以,他自己的生命历程就是对“温故而知新〞最伟大的阐释。孔子虽言自己“述而不作〞,但他其实就是通过温故,通过对“故〞继承以及重新解释来阐发自己的观点,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是一种整体性的转换和创造。有论者通过对?论语?与孔子之前已经存在的?尚书?、?诗经?、?易经?、?左传?、?国语?中一些意义变化的研究指出,?论语?与其他典籍的最主要区别在于?论语?中的属于一个意义完整、有所统贯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是由孔子个人所创立的,并“一以贯之〞,而在此之前,不曾存在过这样一个体系。由于这个体系的作用,?论语?中的许多术语开始明确地具有普遍性、抽象性的哲学范畴意义了。其变化主要表现在,其一,不少原本是一般词汇的词语上升到哲学的层面,如“知〞字,?诗经?里出现&'次,都是作动词解,而在?论语?里那么成了辅助仁、义的一个概念。其他概念如“中〞由?诗经?里表示空间位置的词,在?论语?中那么具有了“适宜〞,“不极端〞的意义,并且与“庸〞结合起来,从而成为了既为恒常、又表达于日用生活之间的儒家方法论。其二,?论语?中的一些词汇,从字面看来没有太大的新意,然而置于?论语?的意义整体之中加以考量后,那么会发现它们也经过了孔子的改造,并具有十分重要而独特的地位。如“时〞字,单就此字本身看,?论语?中并无新解,然而当它和中庸方法联系起来后,就具有很独到的意思,这便是“时中〞概念的形成。孔子的“时中〞,不仅使得“时〞具备了道义的方向,而且使得君子之言行举措无不恰到好处,此即所谓“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沉着中道〞。故孔子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忌惮也。〞〔?中庸?〕其三,思想体系的变化,导致了思想核心的改变。西周初期周、召诸公强调修德、敬德,虽然客观上促成了天命与人事的紧密关联,但其主观愿望却完全在于宗族利益之维系,个人自身的道德境界不是敬德的目标所在。孔子标举“克己复礼〞、“仁者爱人〞,其目标也在于藉此以实现有道之天下,不过,其利益不再专属于某一宗族集团;更为关键之处在于,孔子虽不自许仁圣,然而其孜孜以求的却正是道德心灵世界的不断提升,而这那么是?论语?最具创造性的思想转变之一。
第 6 页
五、?论语?中温故知新的具体形式
第 9 页
如前所述,孔子的言说方式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对不同的对象、针对具体的人事的言说,但其中有共通的纲领、哲理,即“吾道一以贯之〞。但这“一〞是蕴涵在“多〞中的。孔子哲学表达的这一方式有人称之为“事件本体论〞。如美国汉学家郝大维,在?孔子哲学思微?一书中指出:“孔子的哲学是事件的本体论,而不是实体的本体论。了解人类事件并不需要求助于‘质’、‘属性’或‘特性’。因此,孔子更关心的是特定环境中特定的人的活动,而不是作为抽象道德的善的根本性质。〞678事件本体论就是体用一如、本末一体的本体论,本体并不高高在上,而是就存在于特定的事件之中,且只能通过特定事件来显示。因此,要言说此一本体,惟一的方法就是通过特

【精选】孔子“温故而知新”新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u2yuwb
  • 文件大小31 KB
  • 时间2022-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