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孔子?
第二章 日常圣人
我们说起孔子,都知道他是圣人,我们还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缺少宗教的民族,缺少一种全民的对“上帝〞的信仰,但是我们虽然没有神,我们却有圣人,我们没有诺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论语•泰伯?】
所以,我们跟着孔子学历史,我们会爱上历史,我们跟着孔子去了解古代的人物,我们会爱上这些人物。当然,对某一些很坏的历史人物,像商纣王、像夏桀,我们也可能无比痛恨这些人物。这时历史就不是一个古板的,与己无关的存在,它已经介入我们的感情了,而我们的感情也介入了历史。这才是最好的历史老师。
孔子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他是有性情的,是有激情的。他自己首先对历史有热爱,对这些历史人物有感情。在?论语?里,他至少两次明确说到自己是“好古〞的人。
这是他的喜,我们再看看他的怒。
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会像一般人那样发怒吗?孔子说君子“不迁怒〞,也就是说我在你这儿受了气,我不到别人那个地方去发泄。我今天早晨上班的时候在路上堵车了,心里面很堵,我到办公室后,在同事那里去发泄一下,他不会这样,所以说君子“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
但是该怒的时候他也会怒。什么叫做该怒的时候?当看到原那么被践踏的时候,当看到弱小的善良的受到损害的时候,当看到恶行在肆虐的时候。这个时候你还不愤怒,那你还叫人吗?所以孔子有他的怒。是为圣人之怒。
比方说鲁子,作为一个大夫,他家祭祀祖先的时候,按照周礼的规定,只能用四佾〔[yì] 古代乐舞的行列〕的乐队。可是他把鲁国国君的六佾的乐队调去了四队,然后他变成的八佾,八佾是天子的规格。他用天子的规格在自己的家里祭祀祖先,这样的僭越是孔子不能容忍的,更何况他把鲁昭公的乐队调去了,鲁昭公作为一个诸侯在祭祖的时候,乐队凑不起来了!孔子对他这样越礼的行为感到非常的愤怒。他说了一句话: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他不仅怒了,而且还告诉我们这个时候我如果再能忍,那我这个人就一点点刚性也没有了,一点点骨气也没有了。一个人没有一点刚性可以吗?一个人没有一点脾气可以吗?不可以。他愤怒了,他不光是愤怒,他还有行动。35岁的孔子看到季平子这样做,说了一句“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然后拂袖而去,到齐国去了。这就是圣人之怒。圣人为什么怒?为原那么而怒,为公正而怒,为天理良心而怒。不是为自己的个人得失而怒。
对他的弟子,孔子也有怒的时候。孔子说有教无类,但是如果一个学生在原那么问题上犯了错误,他是真的非常严厉的。那个冉求在他72贤弟子中也算是出色的,至少能排在前十名。可是冉求在孔子的晚年,在季氏那里做官,帮着季氏聚敛财富,盘剥百姓。孔子非常愤怒。然后就跟其他弟子们讲,从今以后冉求就不再是我的学生了,他不配做我的学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你们现在擂着战鼓去向他进攻,我允许。这也是愤怒,为什么愤怒?就为一个大夫,盘剥老百姓,而他的学生帮助这个大夫去剥削人们,聚敛财富。圣人没有私仇,只有公仇。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他的另一个学生樊迟向他来问怎么种白菜?孔子也很生气,在樊迟转身走了以后,他在后头破口大骂:
小人哉,樊须也!〔?论语•子路?〕
为什么呢?他觉得这个弟子没有志向,志向太小,胸襟太窄,眼界太低,境界太次。你到我孔子这儿来,你就学种个庄稼吗?士是干什么的呢?士要志于道的,是把追求道义,追求真理当做自己的使命的。你就想种一点白菜养活自己?所以他也骂。
这个骂还算客气的,他甚至还骂人断子绝孙。骂人断子绝孙可能是街上泼妇的骂法,我们绝对想不到圣人也骂过,这个骂法是在?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上记载的。孟子说孔子讲过一句话:“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什么叫无后呀?就是断子绝孙。什么叫作俑呢?我们知道中国在古代有一种非常野蛮的制度,天子或者贵族死了,常常用他身边的人,比方平时伺候他的奴隶,他的妻妾,他的近臣,为他殉葬。这是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野蛮制度,比方秦穆公死了就用人殉葬。在春秋战国时期,最后一个废除殉葬制度就是秦国。
后来,渐渐地人们认识到这个制度是野蛮的,用活人来殉葬确实有点太过分,然后就用泥来塑一个俑人,叫做泥俑。用它替代人,像一个人的形状埋在坟墓里面,算是给他殉葬。但是就是这一点,孔子也是忍无可忍,为什么?因为用泥俑来殉葬,虽然泥俑不是真人了,但是这个形式本身,包含着一种罪恶的观念。就是这种罪恶而反人道的观念让孔子忍无可忍,所以他说做这样事情的人是断子绝孙。你看看这是多严厉的骂法。
孔子不仅骂人,他还会打人,而且打的还不是一般人,打的是他的一个老朋友。孔子有一个老朋友叫
鲍鹏山《说孔子——日常圣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