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 第十四课 辞别拖拖拉拉
执教者:街道口小学东方雅园分校 姜欢
课程设计背景
主题解读
本课是针对《中小学心理安康教育指导纲要(2021年修订)》中关于小学中年级的“增强时间管理意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和兴趣、娱乐之间的矛盾”而设计,同时结合2016年出台的《中国学生开展核心素养》框架体系中,六大素养中的“安康生活"包括“自我管理"这一要点,“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的要求,设计的心理安康课。
本课面向小学四年级学生,属于“学习习惯”领域,目的定位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理解拖拉和拖拉的危害,引导学生树立“战胜拖拉"的意识;通过探究和运用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促进学生掌握抑制拖拉的方法,做到“努力就从今日始",进而安康快乐地学习、生活和成长。
知识背景
1、学习拖拉的概念
拖拉的概念最早是由所罗门和罗思布卢姆(Solomon& Rothblum)提出的,他们认为拖拉是指个体不必要地拖拉任务以致产生主观心理不适感的行为。一般认为,学习拖拉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非理性行为,它包含三层含义:第一,个体的拖拉是非理性的;第二,个体有时间和精力,必须且可以完成学习任务;第三,往往伴有自卑、焦虑等不良的情绪体验.
学习拖拉的来源和影响
学习拖拉行为涉及多种心理因素的参和,包括认知、人格、动机、情绪和自我调控等因素,学习拖拉行为是多种心理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长期的学习拖拉会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研究说明,学习拖拉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在认知上,学习拖拉所造成的一系列不良影响会使学生体验不到成就感,形成较低的自尊程度和自我效能感,这种认识的偏向会使他们总是知难而退,不求进取,丧失斗志。
(2)在情感上,学习拖拉者常常因学习方案得不到施行,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而充满自我挫败感,沮丧、悲观、消极.
(3)在行为上,学习成绩下降,有逃避学习的倾向.
3、应对学习拖拉的策略
针对小学生学习拖拉行为的类型,有以下四种:
制定详细可操作的学习方案。
分解任务,化整为零的学习方法。
切掉干扰源,让自己更专注.
立即行动,不要等到万事俱备才去做,不给自己找借口.
劳逸结合,进步学习效率.
本节课重点是引导小学四年级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习哪些方面存在拖拉 ,找到改变学习拖拉的最正确方法。
生情分析
课前对学校四年级共10名学生进展了较为深化的访谈,访谈的内容为:
你在学习中有没有出现过学习拖拉?
你一般是在哪些学习活动上拖拉?你在这种活动中拖拉的原因是什么?
大多数时候,你在学习上拖拉是由哪些原因导致的?
你在学习上的拖拉行为有没有带来什么不良的后果呢?主要是一些什么样的后果?
通过访谈调查,结合心理安康课程、心理辅导搜集学生学习中常见的一些学习拖拉类型,主要是习惯导向型、环境导向型、任务导向型、自尊导向型。其中以任务导向型和环境导向型学习拖拉行为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
教学目的
认知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到拖拉给学习带来的危害,明确自己在学习的哪些方面存在拖拉现象.
情感目的:体验学习拖拉带来的负性情绪,通过活动使学生形成珍惜时间的态度和情感。
3、行为目的:在讨论交流中获得改变自己学习拖拉的最正确方法,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尝试应用合理安排时间的详细方法,并能付诸于实际
四年级 第十四课 告别拖拖拉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