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玉米
玉米病虫害
一、玉米病害
1、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又称玉米煤纹病、玉米条纹斑病、玉米叶枯病等,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一般造成玉米减产15~20%,发生严重的年份,明斑,病斑中间枯白色至黄褐色,边缘暗褐色,四周有浅黄色晕圈,~4×~2(mm),大的可达7×3(mm)。湿度大时,病斑正、背面均可产生灰色霉层(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发生特点
病原菌为弯孢霉菌 Curvularia lunata ( Walker ) Boedijn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玉米品种不同,抗病性差异明显。该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发生程度与降雨、温度、播期、肥水管理等有密切关系。
防治方法
1、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一项有效措施。
2、农业防治。(1)控制菌源: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初侵染来源。(2)适时早播,或轮作换茬,均可减轻病害的发生。
3、药剂防治。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8%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灌心,效果优于喷雾,且便于操作。如喷雾可在病株率达10%时用第1次药,隔15~20天再喷1~2次。
5、玉米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俗称生姜玉米、万年青玉米。在我国华北、西北地区均有分布,部分玉米产区发生较重,对玉米的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
症状
玉米从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受害,多在5~6叶期表现症状。病株叶片叶色浓绿,宽短质硬,叶背面叶脉上出现蜡白色隆起条纹。9~10叶期上部节间不再伸长,茎粗肿矮缩,顶叶簇生,株形矮化。病株根系短而少,易拔起。多数不抽穗,少数虽能抽穗,但严重退化,果穗变形,花丝少,多不结实。
发生特点
玉米粗缩病的病原为玉米粗缩病毒Maize rough dwarf virus , 简称MRDV。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性病害。灰飞虱成虫和若虫在田埂地边的杂草中或冬小麦上越冬,翌年春季带毒灰飞虱将病毒传播到返青的冬小麦上,然后再向玉米田迁移,并把病毒再传染给玉米,导致玉米发病。玉米5叶期前易感病,10叶期抗性增强。玉米品种之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硬粒型品种抗病,中间型品种次之,马齿型品种易感病。冬季气温高,早春温度回升快,有利于灰飞虱的越冬和繁殖,发病往往严重。靠近路旁、渠边和杂草多的玉米田及套种田、早播田,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病品种。目前推广的玉米品种及其自交系,感病品种多,普遍表现不抗粗缩病,因此,应注意选育、种植抗病品种。
2、农业防治。(1)适期播种:春玉米适当提前播种,套种玉米推迟到麦收前几天播种,将灰飞虱成虫活动盛期和玉米苗期错开,减少传毒机会。(2)减少毒源:玉米播种前或出苗前,清除田间地头杂草,消灭毒源和传毒昆虫,减轻病害发生。(3)及时中耕除草,合理施肥浇水,促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
3、药剂防治。(1)药剂拌种:用呋喃丹等种衣剂或20%病毒A,%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或拌种,能有效地防治灰飞虱,控制病毒病的传播。(2)喷雾治虫防病:在玉米苗期对周围杂草及玉米田喷施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防治灰飞虱;也可在玉米苗期用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喷雾防治。
6、玉米其它病害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哑玉米,是我国春玉米产区的重要病害,在局部地区发生严重,导致玉米产量降低,品质下降。
症状
主要为害雄穗和雌穗,一般抽穗后才表现典型症状。但有些品种在苗期即表现症状,在第4~5叶上产生1~4条明显的黄白色条纹;有些病株节间缩短,较健株低矮,茎秆基部膨大,下粗上细,株形似笋状,叶片簇生,叶色暗绿,叶片变硬上挺。雄穗受害,花器变形,不能形成雄蕊,颖片增生呈叶片状,雄花基部膨大形成菌瘿,呈灰褐色,内部充满黑粉。雌穗发病,果穗短,基部大而顶端小,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果穗被病菌破坏变成菌瘿,内部全为黑粉,黑粉散落后,显露出丝状的寄主维管束组织,似乱发状,故名丝黑穗病。也有少数病株,果穗受害后,苞叶畸形,变窄变细,分叉多,籽粒重新发芽,呈细长的芽叶状。病株大多矮化,分蘖增多。
发生特点
病菌以厚垣孢子在土壤、粪肥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种子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玉米播种后,厚垣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经性结合产生侵染丝,从玉米芽鞘、胚轴或幼根侵入。玉米三叶期前是病菌的主要侵
入时期。病菌侵入后扩散蔓延至生长点,随着玉米植株的生长
食用玉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