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九龙坡区科学和技术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为了全面贯彻全国、全市科学技术大会和区委九届八次全委会精神,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区,结合《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科学和技术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和《重庆市九龙坡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背景
“十五”期间,区委、区政府坚持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大力实施“高新技术战略”,进一步完善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科技投入逐年增加,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普工作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成效显著:2005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178家,名列全市第一,;授权专利数1512件;创中国名牌1个,重庆名牌42个;著名商标27个,驰名商标3个。2001年至2005年,九龙坡区科技工作连续五年被市政府评为一等奖,九龙坡区连续两届被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
尽管我区科技发展取得较好的成效,但与建设创新型城区要求比较,仍有许多不足和差距,主要表现在:区域科技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大型企业等科技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部分产业核心竞争力较弱,自主创新能力
不强;科技在社会事业中的引领作用不够突出;科技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高科技人才缺乏;科技中介平台发挥作用还不够显著,科技成果转化难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些不足和差距需要在“十一五”期间逐步加以解决,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确保我区在重庆乃至西部地区的领先发展地位。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整合资源、优化环境、携手创新、支撑发展”的方针,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完善体制机制,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优化创新环境,着力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九龙坡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是: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成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具体目标为: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汽车摩托车产业、材料加工业、机电设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大型企业研究开发和技术储备能力增强,支柱产业、优势行业和关键领域拥有一批核心技术,主要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
。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以上;%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专利授权量年均增幅达到10%以上;技术合同交易额逐年递增。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成效明显,信息产业的先导作用突出。
——创意产业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产业门类齐全、重点突出、结构合理、以点带面、以面成圈的产业格局,形成创意研发、创意产品生产、推广销售等环节完善的创意产业链。
——科技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作用更加明显。依靠科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效推进,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逐步推广应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副产品加工能力提高,农民通过输出技术致富增收能力增强。
——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教育、卫生、环保等部门的科技装备大幅度改进,人口健康与卫生、生态和环境、公共安全等领域科技进步水平进一步提高,公众科技素养和劳动者素质显著增强。
三、科技发展主要任务
(一)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完善以高等院校和重点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原始创新体系。
支持区域内高校推进教育科研体制改革,将高校科技研究纳入全区创新体系建设;建立3-5家符合目前我区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机制灵活的科研机构;依托工学院、汽车研究所、五九所等单位,加快形成优势学科领域和专业研究基地,推进知识创新,提升我区高水平科研成果原创能力,达到市内领先或全;整合区外科技资源,推广应用科研成果。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地位和作用。转变政府职能,为企业创新提供全方位服务。制定、完善和落实有关政策,引导资金等向企业倾斜,进一步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和活力。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的主体。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内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建立政府采购向创新企业倾斜的制度,带动企业发展。
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做大做强现有国家、市级研发中心,争创一批国家、市级研发中心,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使其成为引领我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前沿基地。支持区内骨干企业独立或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国家级研发中心成立研发机构。鼓励小型企业开展研发活动。重点支持企业分行业或区域进行互补联合创新、与优势企业
重庆市九龙坡区科学和技术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