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黔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工业发展专项规划
“十五”时期,黔江坚持实施“工业强区”、“项目带动”战略,着力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培育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和发展平台,实现了工业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十一五”时期,黔江工业既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根据《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和《重庆市黔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工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
黔江工业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卷烟工业为龙头,电矿、建材、食品等为补充的工业体系。2005年,,,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户,,, 亿元。
1、“十五”目标全面实现。200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为“十五”%;完成工业增加值为“十五”%;实现税利为“十五”%。
2、企业实力显著增强。中型企业增加到5户,实现产值、、。黔江卷烟分厂稳居重庆工业50强前5甲,乌电集团在重庆工业100强中排列第45位,黔龙集团首次跻进重庆工业100强。同时,中小企业户数达到473户,比2001年增加201户,增长135%。
3、倾力打造发展平台。成功争取渝东南首家市级特色工业园区-重庆市正阳工业园区,,,已有入园企业或项目18户,协议入驻企业或项目26个.
4、改革平添发展活力。烟草和电力两大行业体制改革取得主动,最大限度地保障了黔江的利益。
5、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五大支柱产业得到不同程度发展,支柱产业雏形基本显现。
6、重点工业项目增强后劲。“十五”期间,,%,全区有27个项目基本竣工投产,形成产能15亿元以上,增强了工业发展后劲。
7、工业地位更加突出。截至2005年,%%,; “十五”,%,工业成为黔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全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8、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区委一届五次和八次全委会明确提出建设渝东南加工业中心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指明了黔江工业的发展方向,明确了奋斗目标,确定了发展重点。
9、工业经济带动一、三产业协调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全区工业尚处于工业化初期,工业经济的发展仍然是低基础、低水平上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
工业经济总量小;工业支柱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企业装备水平普遍较低,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四)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随着渝怀铁路、“8小时重庆”黔江段二级公路等工程的建成,舟白机场、渝长(沙)高速公路等工程的建设,黔江将成为渝东南片区集公路、铁路、航空于一体的立体交通枢纽,具有承东启西的作用,区位比较优势日趋凸现。
。首先矿产资源和绿色食品资源丰富;是全国著名的优质烟叶基地;中药材资源量大面广,储量在8000吨以上;其次,黔江是重庆市规划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渝东南经济中心,武陵山区区域性资源向黔江集聚。
。黔江地处重庆市、贵州省、湖南省、湖北省四省市结合部,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其辐射面积将拓展到武陵山区四省市边区近20个县(市),市场空间可以进一步扩展。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形成,发达地区技术和过剩生产力将向相对较落后的地区转移和扩散,有利于黔江运用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和资金来加速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黔江区集西部大开发、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三峡库区等政策于一身;区委、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黔江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对投资黔江必将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继卷烟及其配套产业后,电矿、建材、食品、制药四大产业正迅速崛起,工业经济总量正不断壮大。就目前状况看,黔江经济总体实力在渝东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具有加速发展的基础。
二、发展思路及目标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坚持“立足现有基础办工业,发挥资源优势办工业,突破两头在外办工业,再创新优势办工业”的基本思路和“抓大、建新、活小”的工作方针,进一步推进传统产业的升级和结构调整,积极培植壮大支柱产业,大力
重庆市黔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工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