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大慈大悲广大灵感有求必应观世音菩萨南无大慈大悲广大灵感有求必应观世音菩萨南无大慈大悲广大灵感有求必应观世音菩萨观世音是梵文阿缚卢枳低湿伐逻的意译,是遇到苦难“即时观其音声, 皆得解脱”的意思。,亦称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因唐朝避太宗李世民的名讳, 将观世音略称为观音。据印度的传说,观音菩萨原是转轮圣王无诤念的大太子,他与其弟一起修行,侍奉阿弥陀佛,成为“西方三圣”之一。观音具有“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与一切众生苦”的德能,能现三十二中化身, 救十二种大难。按照《悲华经》的记载,在过去的时劫中,当阿弥陀佛仍然为转轮圣王的时候, 观世音菩萨即为此王的第一太子,名为‘不眴’。当时宝藏如来为转轮王授记以后, 不眴太子上前禀白佛陀说:“世尊, 今日我以广大音声,告知一切的众生,我所具有的种种善根,全部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愿我行菩萨道的时候,若有众生遭受到种种苦恼恐怖等事,退失了追求正法的信念和力量,堕落到没有光明的大黑暗处, 身心不安忧愁孤独贫穷困苦的时候,没有可以求救保护的人,没有依靠也没有屋舍。如果他能够忆念著我, 称念我的名号, 而那个求救的音声被我天耳所闻, 被我天眼所见,如是一切苦难众生,若我不能为其免除如此种种痛苦烦恼者, 终不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佛果。世尊,我今天更当为了众生的缘故,发起最上殊胜的大愿, 期愿假使当转轮圣王( 阿弥陀佛), 在西方净土安乐世界, 作完种种诸佛度化众生的胜事,入于无余涅槃之后,乃至正法仍然住世时,我将在那时,修菩萨道利益众生。当无量寿佛正法,在初夜分灭去之后,我即刻在其后的夜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佛果,继续度化一切众生。”当时宝藏佛,马上为他授记说: “你观察忆念诸天人民、以及三恶道中一切众生,而生起大悲心,为了断除众生一切的苦恼,为了令众生住于安稳快乐的处所之缘故,我今日应当命名你为‘观世音’,无量寿佛入涅盘后,第二个恒河沙数等阿僧祇劫,彼国土转名为‘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所有种种庄严宝物,无量无边, 是安乐世界所不能及的,你在菩提树下,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号为: ‘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又根据《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受记经》记载: 释迦牟尼佛说:“在过去广大久远无量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世界名‘无量德聚安乐示现’,佛号‘金光师子游戏如来’, 其佛国土的清净庄严, 是言说赞叹所不能穷尽。在彼佛佛法教化的区域之内,有一个国王名曰‘威德’,称王于一千个世界之中, 那时威德王,在他的园林楼观当中,入于三昧禅定的时候,在国王左右有两朵莲华,从地里涌出, 有两位童子,化生于莲华之中,与威德王一起前往佛陀的座前,头面接足顶礼世尊,听佛说法。当时两位童子即说偈颂曰: ‘诸天龙鬼神,听我师子吼,我们今天在如来前,立大誓愿发菩提心。生死流转无量劫来,想要推算其源始边际而却不可知(不可得)。诸佛为了度脱一个众生的缘故,尚且无数劫地行菩萨道,何况如今只是数劫的时间,即可度脱无量众生,圆满修行菩提之道,却反而生起疲乏厌倦的心呢?我等若从今日起,仍然生起贪欲心,如是则为欺诳十方一切诸佛。如果仍起瞋恚、愚痴、染污、悭贪、嫉妒等心,亦复如是。今日我等说真实语,远离虚妄不实之心。我等若从今日起,起于声闻自利的心,不乐于度脱众生的菩提大道, 如此则是欺骗世尊。我等亦不求缘觉圣果,不只是自我济度利益己身, 我等必定于万亿劫中, 以大悲心度脱众生。如同今日世尊的国土, 清净安乐美妙庄严,愿我成佛道之时,我的国土超越此百千亿倍的庄严。我国土中没有声闻众, 也没有缘觉乘,只有发菩提心的大乘菩萨, 其数目无有限量。一切众生清净无垢,悉皆具足最上胜妙的喜乐, 出生在正知正见的佛法当中, 总持一切诸佛法藏。我们这些誓愿如果真实不虚,应当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当二位童子说完如是偈颂之后,即时大地普遍震动,百千众多的乐神及种种乐器,演奏发出和谐优雅的乐音。光明亮丽的微妙服饰, 旋转地从天上降落下来,诸天天神在虚空中如雨般地散落种种美好末香,其所散发的香气普遍地流溢熏染开来,欢喜愉悦了众生的心。当时的威德王难道还有别人吗?那就是我释迦牟尼是也,而那时的两位童子,就是现今的观世音、以及得大势菩萨摩诃萨。此二位大菩萨,于金光师子游戏如来之处,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将来无量久远不可计数时劫之后,阿弥陀佛当入涅盘。入涅盘后,正法住世的时间,与阿弥陀佛无量无边的寿命相等。阿弥陀佛住世及入涅盘后,所度化的众生,其数量悉皆相同平等、无量无边。阿弥陀佛入涅盘后,某些众生即见不到佛,但如果有菩萨证得念佛三昧者,即可时时见到阿弥陀佛的法身常住不灭。阿弥陀佛示现灭度之后,极乐世界一切宝物,流水浴池各色莲华,以及众宝所成的一切行树,仍然恒常演说法音,与阿弥陀佛亲身说法没有差异。极乐世界正法时期灭尽之后,于当夜过中夜
南无大慈大悲广大灵感有求必应观世音菩萨图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