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脊椎动物与脊索动物三大区别
脊索
背神经管
咽鳃裂
第一页,共二十九页。
第一节 脊索动物门的基本特征和演化意义
脊索及其外围的脊索鞘
(1) 脊索(notochord):是脊椎动物身体背部起支持作用尾”。在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中,消化管的出口位于身体的末端。
第九页,共二十九页。
(7) 化学物质成分
脊椎动物具有肌酸,不具精氨酸;无脊椎动物具精氨酸,不具有肌酸
第十页,共二十九页。
三、与高等非脊索动物相似的性状
后口
三胚层
真体腔
两侧对称
身体分节
一些较高等的无脊椎动物也具备这些特征,是表明脊索动物是从无脊索动物演化而来的间接证据。
第十一页,共二十九页。
第二节 脊索动物门的分类
分类依据:
脊索存在否
背神经管的分化
咽鳃裂的形态结构与分化
现存的脊索动物约有4万多种,分属于3个亚门,即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其中尾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是低等脊索动物,总称为原索动物。
第十二页,共二十九页。
(一) 尾索动物亚门(Urochordata)
脊索位于尾部(故名)。
具被囊和外套膜。外套膜紧贴于被囊上。
鳃裂终生存在,具围鳃腔。
变态发育 。幼体有尾,自由生活;成体无尾,固着生活。
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
海栖动物,约2000种左右。身体外被有一层特别的被囊,所以又称为被囊动物。脊索和背神经管只在幼体出现,咽鳃裂囊状且发达。
(1)主要特征
第十三页,共二十九页。
(2)海鞘(Ascidia)幼体
幼体具备脊索动物的三大特征。背神经管前端膨大成脑泡,并具有眼点和平衡器
第十四页,共二十九页。
(3)海鞘(Ascidia)成体
海鞘幼体经过逆行变态,失去了脊索和背神经管等一些重要的结构,形体变得更为简单。
第十五页,共二十九页。
(4)变态
幼体经过几小时的自由生活后,开始变态成为固着生活。
尾部及脊索消失;
神经管退化为一个神经节;
咽部扩张,鳃裂数目急剧增多,并形成了围鳃腔;
身体各部分的位置有变化 ;
体壁分泌出被囊。
这种从幼体至成体结构更为简单化的变态称为逆行变态或退化变态。
第十六页,共二十九页。
(5)尾索动物亚门分类
尾海鞘纲(Appendiculariae)
是尾索动物中的原始类型,体小,形如蝌蚪,自由生活,如尾海鞘、住囊虫。
海鞘纲(Ascidiacae)
大多数尾索动物均属本纲。单体或群体,成体多固着生活,幼体有尾,自由生活,有变态。如柄海鞘、菊海鞘。
樽海鞘纲(Thaliacea)
自由漂浮生活,体呈桶形,被囊透明,出、入水管分别位于身体的前、后端,单体或群体,生活史复杂,有世代交替。如樽海鞘。
第十七页,共二十九页。
(二) 头索动物亚门(Cephalochordata)
原索动物中的高等类群,由于脊索纵贯全长,一直到达身体最前端,故名。分布很广,遍及热带和温带的浅海海域。本亚门仅一纲——头索纲,25种左右。
(1)主要特征
脊索:终生保留,纵贯全长,有脊索鞘包围。但头索动物缺乏真正的头和脑,故又称为无头类。
神经管:原始的神经系统。前端略膨大,称为“脑泡”,神经管本身有神经分出,两侧有黑色小点,称“脑眼”。
鳃裂:数目较多,有围鳃腔。
第十八页,共二十九页。
(2)文昌鱼
皮肤:薄而透明,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外覆盖一层角质层。
肌肉:分节明显,呈“<<<”型,肌节的数目是分类特征之一。
骨骼:无骨质的骨骼,脊索是主要的支持结构 。
消化:简单,肠为一直管,肠前端腹面伸出一肝盲囊,能分泌消化液,相当于高等动物的肝脏。水流入口,经鳃裂到围鳃腔,再从腹孔排出,在此过程中文昌鱼可完成呼吸与摄食。
第十九页,共二十九页。
循环:闭管式循环,无心脏,腹大动脉可以博动。血液无色,仅有少数血细胞。
排泄:肾管, 90~100对。
生殖:雌雄异体,生殖腺约26对,按节排列,无生殖导管,生殖细胞穿过生殖腺壁进入围鳃腔,随水流由腹孔排出,水中受精发育。
文昌鱼过咽部横切图
第二十页,共二十九页。
(二)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与尾索和头索动物亚门一样:胚胎发育早期出现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但其结构复杂,是脊索动物门中最高等的一个亚门。
第二十一页,共二十九页。
出现了明显的头部——加强了适应性,所以脊椎动物亚门又称有头类;
脊柱代替脊索,和头骨、肢骨一起组成了骨骼系统——支持和保护作用;
水生种类以鳃呼吸,陆生种类用肺呼吸——活动空间更大了;
有上下颌组成的口(圆口类除外)
脊索动物门主要特征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