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长白山民俗文化内涵民俗文化, 顾名思义, 就是指各民族多年来逐渐形成的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俗行为和独特的民俗艺术。本身具有鲜明的特色,即差异性。这种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有了特色,才会有注意力。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开发利用了具有长白山特色的民俗文化资源,才能够更好地吸引游客的注意力,从而带来客源和经济收益。长白山旅游业的开发,要注重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从长白山其自身的景观来看,它有茫茫林海,巍巍高山,其自然环境和生态保存完整,因而成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并纳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主峰白头山周围多火山遗迹,长白山天池为著名的火山堰塞湖,兼有瀑布,高山花园。长白山本身的自然景观, 如此蔚为大观。满清文化、骑射文明、东北十大怪、吉菜小吃……这些特色民俗资源的开发,会使长白山的山山水水,平添一种神秘和底蕴,和长白山的奇绝风光结合在一起,会形成一种难以言说的独特魅力。长白山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必然有大量资金的投入, 也将在极大程度上改善环境质量。与此同时,还会大大地提高地方的知名度, 树立地区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招商引资, 使文化资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形成有机的整体;这种良性互动,有助于塑造和提升当地良好的城市形象。以特色民俗文化打造长白山品牌应该采取哪些对策?开发特色民俗资源, 我认为最该抓住的就是“特色”二字。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民族服饰和风情、民俗民风、建筑还原、特产小吃,都是民俗文化资源的包涵范畴。这些人文资源的开发,一定要依托于长白山本身的自然资源,不能破坏长白山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要同长白山自然景观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全面发掘民俗文化, 开发多种类型的民俗旅游项目。如探求长白山原生态还原模式; 营造现代田园乡村模式; 开发动静结合的民俗文化 DIY 模式等。如“东北十大怪”中的窗户纸糊在外、烟筒砌在山墙外, 都可以通过民俗设施来体现。不多的投入,就能带来具有地方特色的场景,它所具有的重要的审美价值和学术价值,可使游客大开眼界,增长知识,有效的保护传统文化的完整性,避免人为的破坏。姑娘叼着大烟袋、嘎拉哈姑娘爱、百褶皮鞋脚上踹、不吃鲜菜吃酸菜、养活孩子吊起来、吉祥喜庆粘豆包等东北的一些民俗,都可以设立不同的主题和参与娱乐项目。让游客们自己动手, DIY 一下, 亲手包包粘豆包,玩玩嘎拉哈,也试试叼着大烟袋的乡土感,这样会打破静态旅游的沉闷,做到民俗不俗,俗中有雅,动中有静。既确保了民俗文化得到弘扬和保护,又使游客从中亲身感受到当地的风情,在别开生面的活动中得到身心的充分愉悦,大大提高游览的趣味性和参与性。没有宣传就没有市场,长白山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必须与宣传包装相同步, 甚至宣传先行。同时大力发展具有纪念性、工艺性和实用性,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建立和发展适应游客需要的“看”的产业、“听”的产业、“娱”的产业、“吃”的产业、“住”的产业和“购”的产业。长白山旅游开发的得当,不仅有利于长白山民俗文化的传承,而且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长白山,使长白山旅游品牌形成更神秘、更有分量、也更瑰奇的魅力。第二章长白山历史文化长白山的形成早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之前,在更新世纪与上新世纪之间, 因有地壳断裂的推动作用逐渐隆起一片台地, 后来又经过多次的火山喷发活动而形成了以天池为主要火山通道的庞大火山锥体,距今,至少有 1200 万年的历史了。在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就曾经有所记载。记载说: “大荒之中有山, 名不咸, 在肃慎之国”。“不咸山”就是“有神之山”的意思。在东北居住的少数民族——肃慎、沃沮、秽貊、扶余、鲜卑、高句丽、蒙古、契丹等, 都对东北境内这座最大的高山景仰和神化, 许多有关天女不孕而生的神话都寄托在这里,因此,都称这座山为仙山。在此之后,魏晋时期所著的《后汉书· 东夷列传》中有记载曰: “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 82 年)玄菟徙居勾丽, 自单单大岭以东, 沃沮秽貊悉属乐浪。”这句话是说, 在汉武帝出征朝鲜之后,汉武帝之子汉昭帝于始元五年(公元前 82 年)便将玄菟族人迁居于高句丽之地, 自单单大岭( 即长白山) 以东的沃沮族、秽貊族皆归属于乐浪。这里的“单单”二字,与满语中的珊延相近。珊延,即白色的意思;珊延大岭,即白色的大山。《后汉书· 东夷传》和《三国志· 东夷传》史料中所指“东沃沮”系今图们江流域至朝鲜北境, 为一东北至西南走向的狭长地带, 其西南部与高句丽接, 西部抵今长白山。而“盖马大山”则指今长白山。以后,在《北史列传· 勿吉》篇中又有记载。在南北朝的其他书籍里也常有“徒太山”、“徒白山”之称的出现。后来, 又可在《新唐书》卷 219 《黑水靺鞨传》和《新唐书· 渤海传》看到记载。当时对长白山的称呼极不统一, 有的叫徒太山,有的叫太白山、太皇山不等。
第一章长白山民俗文化内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