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研究
李敦祥 时智远 郭润寒 [摘 要]本文就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存款准备金率在我国的有效性已经被削弱,其作用主要是冲销外汇的增长。另外,从其他方面来看,存款准备金的有效性有一定的时滞,短期的最快的也是农行,%,最慢的是建行,%;从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来看,最高的也是农行,%,最低的是中国银行,%。从上面一组数据基本可以得到三个信息:①五大行在存款准备金率持续上调的2010年中,净利润增长依然强劲;②净利息收入仍然是营业收入的主要部分;③净利息收入占比高,增长快的农行净利润增长速度明显比其他行增长快。对于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受影响最直接也应该是最大的就是银行的净利息收入了,因为,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直接压缩了银行的可贷资金,可贷资金减少后相应的利息收入也应该是减少的,可2010年五大行的年报却是利息收入强劲增长。
3 为何市场对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会有如此反应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为冲销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顺差
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认为一个国家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独立性与汇率的稳定三者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的。我国目前在表面上看来是在控制资本的自由流动而实现汇率稳定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然而,由于我国目前在资本项目与经常项目下实现了双顺差,并且实行的是强制结汇制度,这在某种程度上就造成了资本流动呈现单向自由化,即人民银行的外汇储备增长是以人民币等值投放为代价的。这造成了外汇储备的增长成为本币投放的主要闸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已经严重削弱。也就是说,我国当前事实上被迫实行了汇率稳定和资本单向自由流动(流入)的政策组合。这一组合造成了基础货币通过外汇占款大量被动投放。通过2007―2010年我衡表可以看出,2007年顺差一共是412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万亿元左右,而2007年存款准备金率一共上调10次,累计上调5%,根据当时的M2计算,大概能够锁定将近2万亿元;,而2010年存款准备金率上调6次,%,。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存款准备金率持续上调,而M2的值却保持了一个较高的增长率和新增贷款的增速也并未减缓的原因了。
民间借贷规模激增,削弱存款准备金的作用
在银行贷款受到限制,本身就存在贷款难问题的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贷款来筹集资金显得尤为困难,在这种背景下,各种形式的民间借贷显现出了一片“繁荣发展”的景象。根据央行的统计,,;,,银行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比例继续降低。这些已接近全社会融资总量“半壁江山”的银行外资金基本上都是由民间资本构成,而民间借贷资金是不受存款准备金影响的,相反,存款准备金率越高,它们的市场规模就会越大。这些民间借贷资金流向实业的大概占1/3,其余基本上流向了以炒房、炒矿为主的“炒家”手中,而他们正是助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
存贷利差增大,提升利息收入“质”的增加
从存贷款结构方面分析,2010年由于受通货膨胀预期等因素
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