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的节庆旅游发展
【摘要】节庆产业与旅游产业具有先天的亲近性。在倡导文旅融合的时代大背景下,节庆旅游的发展逐渐受到关注。作为文化活动的节庆是对日常生活的变奏,也是特定群体寄托情感与自我表达的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节不同的存在,它们承载了集体记忆,具有群体感召力,对族群内有共相吸引力,对族群外有异相吸引力。[2]除此之外,各地为了发展旅游,也会创立或引进一些具有特色的节庆活动,如盱眙龙虾节与大连啤酒节等,其多走商业化运作的道路,但是这一类型的现代节庆,也需要为自身找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体验内核,否则只会是昙花一现,无法得到群众的认可。
节庆所涉及的活动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调整与进化。一方面,这种变化可以被看作是原真性的损失;另一方面,这种变化也是时代前进的必然。在现代社会,一切与文化相关的活动都会使人们产生过度商品化的担忧,有影响文化的纯粹性与真实性的顾虑。文化不应该沦为商业化的牺牲品,被经济利益所驯化与改变,但社会发展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使得当代的民间传统节庆开始呈现功能性的变化,尤其是经济功能不断凸显。对于追求本真性与差异化的旅游活动来说,这并非是好消息。 节庆形式本身具有吸引人流、聚集人群的作用,因此,商贸活动在许多传统节庆当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传统节日中,信仰活动、商贸活动、体育活动与演艺活动等,交相呼应,形成了稳定的内容构成,不仅为当地与周边的居民服务,也能为远道而来的游客所体验。更为重要的是,大型节庆活动不断地为当地政府所重视,成为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从自娱自乐到共同发展的进化,是现代社会中节庆的功能逐渐向经济发展的方向倾斜的表现。
于是,在传统节庆与仪式中,经常能够发现文化表演商品化的例子。夏威夷的草裙舞作为当地文化的代表,在旅游景区甚至机场内进行表演;泰国与中国傣族的泼水节,由公共仪式成为了旅游吸引物后,从每年一次增加至每年两次甚至多次。[3]与此相反,在某些情境下,节庆即使成为了当地主要的旅游吸引物,也仍然保持着它们在东道主社区内的重要性,并执行着原始的作用。例如,拉萨雪顿节虽然吸引了众多旅游者,但其原始功能并未改变,也没有因为旅游者的在场而发生过多的变化。一般而言,在文化商品化进程中,生产者的权力远远大于消费者,东道主社区与当地政府在旅游开发问题上,应当掌握好发展与保护的尺度,并应实时掌握当地人与游客对其的感知,[4]调整权力场中的各项分配,平衡在场的各种关系。
节庆场中的权力平衡
节庆的主体是“人”,旅游的主体是“游客”,节庆与旅游又通过以文化为基础的活动联结在一起。在节庆中享受文化生活的当地人与游客,在同样的时间与空间之下,不可避免地形成交流与互动,同时在场域中进行权力的摩擦与碰撞。节庆存续于有限的时间、占据有限的空间,有限的资源决定了有限的能力。各地对游客需求的忽视会影响节庆旅游的发展,而过分迁就游客的行动又可能会伤害当地人的感情。政府、企业、民间三方力量,在举办、组织节庆活动时,只有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博弈,互为监督,各司其职,才能找到节庆旅游商业化与本真性之间的平衡点。
传统节庆本是完全的社区活动,能够强化社区成员共享的符号意义世界。然而,当社区活动开始为旅游者而改变、因旅游者的期望而增减活动、因旅游者的需求而更改设置时,便是仪式旅游商品化的开端。节庆活动商品化会破坏节庆活动文化内涵的真实性、完整性,节庆活动的传统价值将受到侵害。[5]然而,在社会商业化与全球化的进程中,游客的影响只能占很小的一部分。只要节庆活动的主体与最大利益收受者仍是传统族群,其商品化的进程就会成为节庆扩大影响力、利用资本力量去组织活动、借鉴他人经验来活化传统的存在。
大部分节庆活动的举办,本身并非是以旅游为基础而设立的。只有在旅游对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被发现,并且节庆活动本身与旅游的契合度也十分突出的情况下,旅游才成为节庆活动中的重要目标,甚至成为了特色的组成部分。在游客对节庆活动进行体验的同时,游客的存在与消费、所在的旅游场,也为原本的节庆活动带来了不一样的色彩。对于节庆中本土的参与者来说,旅游为节庆带来了新的活动、新的氛围、新的互动、新的意义与新的灵感。旅游的加入使得节庆活动从自娱自乐走向共同体验,并获得了传播的价值。
许多节庆的组织除以经济目标为导向外,也注重其所能引发的其他效应。例如,保持当地传统文化、提高当地社区凝聚力、促进地方影响力提升,等等。在我国,虽然节庆的主题与内容多种多样,但在活动设计中总有招商引资、商品交易、企业展销等经济活动的身影,各地关注的是更加长期与持续性的影响力,是节庆后地方知名度的提高。在节庆发展中,其逐渐进化的目标使得节庆活动被组织者升级、组织能力不断提高,同时,人们也产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节庆旅游发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