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的原因
——论苏联经济模式的局限性
20********** 韦祯宇测绘二班
一、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立即进行“剥夺剥夺者”的工作。首先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国有化。在1917-1918年先后两次进行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土地所有制,也废除了其他一切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建立了土地国有制。接着,进行大工业、银行、运输业和对外贸易的国有化。首先收归国有的是银行,1917年11月20日接管了国家银行,不久又没收了私人股份银行。大工业的国有化分为两个步骤,1917年11月-1918年6月是按照个别企业单独进行国有化,1918年6-12月转为大规模地、按部门按行业进行国有化。与此同时,对运输业和对外贸易也实行了国有化。
由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苏俄从1918年下半年开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按照战时体制改组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生活。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国家对粮食、食品和日用消费品实行垄断和配给制;国有化范围从大企业扩展到中小企业;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战时共产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商品货币关系受到极大的限制,各方面的经济关系逐渐实物化。
1921-1925年苏维埃俄国进入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列宁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的经验教训指出,在俄国即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绝大多数的国家里,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不能走直接向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过渡的道路,而必须走经过商品货币关系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迂回道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基本原则有三:(1)从余粮收集制过渡到粮食税。农民纳税后剩余的粮食、原料和饲料,可以自由支配。城乡经济周转成为社会主义大工业和农民小商品经济结合的途径。结合的形式最初曾设想为商品交换,后来实践把它确定为商品买卖。商业成为过渡时期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2)利用资本主义,通过各种形式把它们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途径。(3)在发展商品货币关系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制,改善经营管理,以保证社会主义通过市场同资本主义展开“竞赛”,并逐步地排挤它,战胜它,最后获得完全胜利。从上可见,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和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经济杠杆来发展经济和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26年苏联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针对当时工业技术落后、门类狭窄、主要为轻工业的状况,提出工业化的任务是建立强大的重工业、国防工业和现代农机制造业。建设资金要靠国内积累,主要来源是国有经济的利润,被废除的沙皇时期缴纳的外债利息,农民的
“贡税”(相当于被免除的过去缴纳的地租)。社会主义工业化促使工业迅速增长,1929年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已占据优势地位,1932年苏联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增加到70%,并建立了能以现代技术改造整个工业和农业的重工业基础。另一方面,工业中的社会主义成分不断增大,到1932年已把工业方面的资本主义成分消灭,成为工业中的唯一经济体系。同时,工业化又暴露出新的矛盾,即工业的现代化大生产与农业的落后小生产的矛盾,工业的迅速增长与农业的缓慢发展和商品粮提供不足的矛盾。斯大林认为,出路在于实现农业的集体化和机械化。在工业化后期取得的集体农庄运动的初步成
苏联解体的原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