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学习目标
,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重点难点
1 、能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自主学习
一、荒漠化的含义
1、概念:荒漠化是指由于_______ ___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__ ____、草原和____ 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
2、类型:荒漠化按其成因、分布和特点可分为几种类型:
(1)土地沙漠化:指在(外力作用)下的沙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地区,如西北塔克拉玛干沙漠。
(2)石质荒漠化:在我国的石质山地,由于山地坡地开垦或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岩石裸露的现象,在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表现明显。
(3)红色荒漠化:南方丘陵地区土地退化后红壤等红色土层裸露的现象。
(4)次生盐渍化: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干旱, 大,或引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盐分集聚所形成的的现象。多分布在我国地区和地区。
二、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和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描述我国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2、描述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3、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4、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5、谈谈对应的治理措施。 6、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7、分析“红色荒漠”的形成原因。 8、科尔沁草原的荒漠化,对周边地区造成哪些影响?
【疑难突破】
——规律总结
自
然
原
因
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物质条件
地表物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动力条件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季节,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人为原因
类型
典型地区
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
破坏防止风沙前移及抑制地表起沙的机能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
旱农垦区周围及草原牧区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深化探究
我国主要的生态问题和分布
生态问题
分布
森林面积锐减
主要发生在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
草原退化
多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土地荒漠化
在西北表现为沙漠化,而在其他地区也有水蚀荒漠化等表现形式
水土流失
在黄土高原区、东北地区、四川盆地边缘、横断山区、东南丘陵表现明显
旱涝灾害
分布较广泛,如华春旱、长江中下游伏旱,以及东部季风区夏秋季的洪涝区
生物多样性破坏
分布较为普遍
水资源危机
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区表现为水源型缺水;湿润区则表现为水质型缺水
海洋生态破坏
沿海地区均有分布,如渔业资源过度捕捞,红树林、珊瑚礁等被毁,赤潮等
湿地面积减小
在东北地区、滨海地区由于开垦和城市建设造成湿地减少
湖泊面积减小
我国几大淡水湖
次生盐渍化
要华北地区、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等地广泛分布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