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文集.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3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3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34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陶行知教育文集(老师版)
陶行教育名篇精选
(老师版)
目录
1、教学合一
2、第一流的教育家
3、新教育
4、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
5、半周岁的燕子矶国民学校
—-一个用钱少的活他的教材。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那时先生就费力少而成功多,;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这是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二个理由。(精品文档请下载)
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职工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
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如今教育界的通病,就是各人拿从前所学的抄袭过来,,无非是从前读过的几本旧教科书,就是这几本书,也还未必去复习的,何况乎研究新的学问,求新的进步呢!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这也是教学别离的流弊。那好的先生就不是这样,他必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如同柏林大学包尔逊先生(P。Paulsen)说:“德国大学的教员,就是科学家。科学家就是教员。"德国学术兴隆,,就能时常找到新理,这不但是教导丰富,学生能多得些好处,而且时常有新的材料发表,也是做先生的一件畅快事体。因为教育界无限枯寂的生活,那是因为当事的人,封于故步,不能自新所致。孔子说: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真是过来人阅历之谈。因为必定要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否那么年年照样画葫芦,,首先要把教学合而为一,这是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三个理由。(精品文档请下载)
总之: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第一种和第二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应该和学生的学联络;第三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应该和先生的学联络。有了这样的联络,然后先生学生都能自得自动,都有时机方法找那无价的新理了。(精品文档请下载)

2、第一流的教育家
我们常见的教育家有三种: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他只会动,把持,说官活;一种是书生的教育家,他只会读书,教书,做文章;一种是经历的教育家,他只会盲行,盲动,闷起头来,办……办……办。第-种不必说了,第二第三两种也都不是最高尚的。依我看来,今日的教育家,必定要在以下两种要素当中得了一种,方才可以算为第一流的人物。(精品文档请下载)
(一)敢探未创造的新理
我们在教育界做事的人,胆量太小,对于一切新理,小惊大怪。如同小孩子见生人,怕和他接近。又如同小孩子遇了黑房,怕走进去。究其结果,他的一举一动,不是乞灵古人,就是仿效外国。也如同一个小孩子吃饭、穿衣,都要母亲帮助,走儿步路,也要人扶着,真是可怜。我们在教育界任事的人,假设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创造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微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这是何等的魄力,教育界有这种魄力的人,不愧受我们崇拜!(精品文档请下载)
本篇在1919年4月21日 《时报教育周刊?世界教育新潮)第9号发表的,让专栏主笔蒋梦麟有如下按语:“陶先生,你讲的一席话,我读了便觉精神提起来。这种话我久不听见了,可算是教育界福音。”(精品文档请下载)
(二)敢入未开化的边疆
从前的秀才以为“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久而久之, “不出门”就变做“不敢出门”了。我们如今的学子,《同学录》拿来一看,毕业生多半是在本地效劳,那在外省效劳的,已经不可多得,边疆更不必说了。一般有志办学的人,也专门在有学校的地方凑热闹,把那边疆和内地的教育,,只有一个病根,,怕苦,怕孤,怕死,就好好的埋没了一生。我们还要进一步看,这些地方的教育终究是谁的责任?我们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由于我们没尽到责任。责任明白了,就放大胆量,单身匹马,大刀阔斧,做个边疆教育的先锋,把那边疆的门户,一扇一扇的都给它翻开。这又是何等的魄力!有这种魄力的人,也不愧受我们崇拜.
(精品文档请下载)
敢探未创造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人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拓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拓时,目光要远。总起来说,创造、开拓都要有胆量。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拓的人,即是开拓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大丈夫不能捐躯试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岂宜随意过去!但是这种

陶行知教育文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3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qnrdwb
  • 文件大小312 KB
  • 时间2022-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