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谈《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的知音情结.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精品范文模板 可修改删除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撰写人:___________日 期:___________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钟子期“不慌不忙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长揖不跪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俞伯牙身处于封建社会士大夫阶层对此是有所不满的,“下来还礼,恐失了官体,既请下船,又不好叱他回去。伯牙没奈何,微微举手道:‘贤友免礼罢11《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甚至“伯牙全无客礼,把嘴向樵夫一努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其中怠慢之意读者皆可领会。哪知钟子期正是个不卑不亢的君子,“那樵夫亦不谦让,俨然坐下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读到这里,人们也许会认为两人身份地位悬殊,难有交集。恰恰伯牙心存疑虑,决定试他一试,属意于高山,拨琴一弄,子期随即赞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伯牙而后属意于流水,子期再次称赞:“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短短两句,却正中伯牙肺腑。这时俞伯牙的态度产生了360度大转变,“伯牙大惊,推琴而起,与子期施宾主之礼。连呼:‘失敬!失敬!’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两人倾心交谈,“子期宠辱无惊,伯牙愈加爱重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最终俞伯牙道出:“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这时,俞伯牙已把钟子期视为知音了。
从俞伯牙初遇钟子期“微有嗔怪之意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到二人离别时叹道:“贤弟,我与你相见何太迟,相别何太早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我们可以获得一种认识:真正的知音,是不会拘泥于身份地位的悬殊的。
又有人提出,俞伯牙并不了解钟子期,不知道子期的志向,并不是子期的知音。我认为这种说法,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是可以找到例证加以质疑的。当船夫禀告俞伯牙可以开船离开时,钟子期说道:“承大人下问。小子若讲话絮烦,恐担误顺风行舟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可见钟子期对仕途之事还是有所上心的,至少对俞伯牙归程迟缓有可能导致的后果有所上心。又见“伯牙微笑道:‘子期先生,下官也不该僭言,似先生这等抱负,何不求取功名,立身于廊庙,垂名于竹帛,却乃赍志林泉,混迹樵牧,与草木同朽,窃为先生不取也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钟子期对这番话并没有明确辩驳,我们可以大胆猜想,钟子期心中或许还是对成

浅谈《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的知音情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无需盛会
  • 文件大小29 KB
  • 时间2022-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