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9-10-17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 1 课时)
学习目标:
1 .能有感情地朗诵诗词,并能背诵。
2 .能感受作者在诗中寄寓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投影月夜图画和配合的诗词)
月亮是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意象——团圆的象征, 古人总爱对月
抒怀,尤其是在中秋这样的节日,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中秋咏月
诗词三首》。
(二)介绍作者:
1 .苏轼(1036— 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人 (今
属四川),有《东坡全集》 。
2 .《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中秋佳节,作者望月
思人,不免孤单寂寞,满腹疑问无人倾诉,乘着酒兴,质问青天
第4页 / 总共33页——“明月见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
(三) 诵读探究:
1 .理清诗歌脉络。
上阙:月下饮酒
(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
下阙:对月怀人
(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
2 .朗诵全诗。
学生学习过程:独立思考——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交流
思考:
( 1)开头两句的月宫境界,反映了什么?
反映词人对天上的向往。
(他写该词时正值政治失意, 这正反映了他当时
思想的矛盾。)
(2)后面几句,思想有无转变?
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 表现了他对人间
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3)该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四)课后学习:
背诵三首诗词。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 2 课时)
第5页 / 总共33页学习目标:
1. 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
2. 体会诗中的意境。
课前预习:收集关于“月”的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诵收集的关于“月”的名句
(二)师生共同分析《十五夜望月》诗句: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 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
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
了皎月刺眼的惊扰,先后进入了梦乡。“地白”二字,却给人以
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树栖鸦”三字,简洁、朴实,既写
了鸦鹊栖树的情况,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 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这也让人
联想到满月中的桂树。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思
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
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诗人无声望月的意境就显得更
悠远。
冷露无声浸润了桂花,那么月中的白免呢,挥斧的吴刚呢,那
“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月当空, 难道只有
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 有谁不在注目明月, 神
第6页 / 总共33页驰意远呢?诗人由已推人, 扩大了望月的范围。 诗人由于家人离
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想思。诗人没有直说自己
的情思, 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语气, 不知那饱含相思的清辉洒在
哪一家。欲说不尽,委婉动人。
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