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21、古诗三首(二) 课 型:精读 授课时间:
教学目的:
知识和技能: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
2、 能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考虑,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上下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风光都不一样。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设你如今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欢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风光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如今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如今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刚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那么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别人的意见。)
三、总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学生活动时间(约)31分钟 老师活动时间(约)9分钟
教学要求:学习第三首古诗,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设计:含时间分配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5’)
同学们,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过失败的经历吗?面对失败,你当时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呢?是啊!世界上
古诗三首(二) (4)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