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肢部穴位
1 脾经
位置:拇指末节罗纹面或拇指桡侧缘。
作用:补脾经能健脾和胃、补益气血;泻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主治:消化不良、厌食、腹胀痛、腹泻、便秘、呕吐、疳积、汗证、黄疸等。
操作:推拿为主。旋推或将拇指屈曲,循拇四、上肢部穴位
1 脾经
位置:拇指末节罗纹面或拇指桡侧缘。
作用:补脾经能健脾和胃、补益气血;泻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主治:消化不良、厌食、腹胀痛、腹泻、便秘、呕吐、疳积、汗证、黄疸等。
操作:推拿为主。旋推或将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脾经,从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为清脾经。
2 肝经
位置:食指末节罗纹面。
作用:平肝泻火,熄风镇惊。
主治:烦躁不安、口干、急慢惊风、伤风感冒、昏闭等。
操作:推法为主。旋推为补,称补肝经;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推肝经。
次数:一般推100---300次。
四、上肢部穴位
3 心经
位置:中指末节罗纹面。
作用:清心火,利小便,补心血。
主治:高热神昏、口舌生疮、小便短赤、夜啼、心血不足、心功能弱等。
操作:推法为主。通常以旋推为补,称补心经;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补心经和清心经统称推心经。用掐法时则称掐心经。
次数:一般推100---300次。
4 肺经
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作用:补肺益气。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胸闷、气喘、虚汗、脱肛等。
操作:推法为主。通常以末节指纹推向指尖方向为清,称清肺经;以旋推或反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肺经。
次数:一般推100---300次。
四、上肢部穴位
5 肾经
位置:小指末节罗纹面。
作用:滋肾壮阳,强健筋骨。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尿频、尿多、骨软、泄泻、虚喘等。
操作:推法为主。旋推或自指根直推至指尖为补肾经。指尖推至指根为清肾经。
次数:一般推100---300次。
6 四横纹
位置: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作用:本穴掐之能退热除烦,散瘀结;推之能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
主治:消化不良、腹胀痛、疳积、腹泻、气促胸满、惊风、脚软不能站立等。
操作:推法或掐法为主。拇指甲依次掐之,称掐四横纹;或四指并拢,自食指中节横纹处推向小指中节横纹,称推四横纹。
次数:一般推法100---300次,掐法各5次。
四、上肢部穴位
7 大肠
位置:食指桡侧边缘,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作用:补法能温中固脱,涩肠止泻;泻法能清利肠道,除湿热,导积滞。
主治:食积、腹泻、便秘、痢疾、脱肛、腹痛等。
操作:推法为主。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反之为泻,称泻大肠。
次数:一般推100---300次。
8 小肠
位置:小指尺侧缘沿赤白肉际,从指尖至指根呈一直线。
作用:清泻湿热,分清泌浊。
主治:遗尿、小便赤涩、尿闭、水泻、口疮等。
操作:推法为主。从指尖直推向指根为补,称为补小肠;反之为清,称为清小肠。补小肠和清小肠统称推小肠。
次数:一般推100---300次。
四、上肢部穴位
9 板门
位置:手掌大鱼际处。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导滞,通达气机。
主治:胸闷、呕吐、积滞、食欲不振、嗳气、腹泻。
操作:推法为主。指端揉大鱼际,称揉板门或运板门。自拇指指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反之,称为横纹推向板门。
次数:一般推100---300次。
10 内劳宫
位置:掌心,握拳时中指、无名指指端中点所在处。
作用:发汗、清心火、除烦、补气。
主治:感冒发热、口舌生疮、齿龈糜烂等实热证及虚烦内热等。
操作:揉法为主。指端揉,称揉内劳宫;或用中指端自小指根,经掌小横纹,小天心掐运至内劳宫,称运内劳宫。
谢谢
小儿推拿讲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