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引流管的护理
外科引流的定义
定义:
将存于体腔、关节腔、器官或组织内的积血、积液、胃液、胆汁和胰液等分泌液引出体外或引离原处的方法。
眼 睛
引流管是外科医生的眼睛!
没有因放引流管而后悔的管期间应随时注意观察,保持引流管不受压、 扭曲及折转成角,以免影响引流效果。
2、手术后经常挤压排液管,每30-60min挤压1次, 以免管口被血凝块或异物堵塞。
3、必要时以生理盐水冲洗引流管,始终保持引流管 通畅,做到准确及时地为病情提供信息。
三、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的变化:
例如(1)腹腔引流管:
引流液24ml不超200ml且逐日减少,说明病情趋于好转;引流出血性液体每小时超过200ml,持续超过2-3小时,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引流出胆汁样液体,提示胆汁渗瘘;引流出粪臭味液体提示肠瘘;引流出大量淡黄色液体,提示大量腹水形成;引流出脓性液体提示腹腔内化脓性感染;胰腺术后引流出清亮透明液体提示胰瘘。
(2)“T”管:正常胆汁每日800-1200ml,黄色或黄绿色。
胆汁多:肝细胞功能差;炎症感染后有炎性渗出液;胆肠吻合术后十二指肠液倒流;胆总管下断梗阻。
胆汁少:肝细胞坏死,没有制造胆汁功能;中毒性休克,全身血容量低,导致肝血流量减少,胆汁分泌少。
胆汁草绿色:胆红色受到细菌作用或受到胃酸氧化。
胆汁白色:由于长期梗阻,胆色素和胆盐被吸收,由胆囊粘膜、胆管粘膜所分泌的粘性物质所替代。
胆汁红色:胆道出血。
脓性或泥沙样混浊:胆道内严重感染及泥沙样结石。
案例
一、肝硬化脾亢患者行脾切除术后,引流管持续引流鲜红色血液,200ml/h,持续3h , 及时通知医生,果断处理,在腹腔镜下纱布填塞止血,挽救生命!
二、胆道术后8天,“T”管内大量血性引流液,提示胆道大出血,观察及时,介入成功止血。
四、定时更换引流管或引流袋
1 每日更换并准确记录引流量。
2 闭式引流瓶应每日倾倒引流液并以无菌生理盐水500ml清洗引流瓶。操作时应双钳夹闭引流管,防止引起气胸、气颅等。
3 对长期置胃管、尿管者,应每周更换胃管,尿管。胃管应于晚上最后一次鼻饲后拔管,次日清晨更换鼻孔重新置管。
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1 更换引流袋、管,倾倒引流液时均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搬动病人时,应先夹住引流管;引流液超过瓶体一半时,即应倾倒;下床活动时应讲引流袋低置于引流管出口平面。
3 注意保持各种引流管与伤口或粘膜接触部位的清洁,如有液体外渗,应及时更换伤口敷料,以防感染。
六、掌握引流物拔除的指征
1、无菌手术 :预防性引流物如渗出液(血)已停止或引流量少于20~50ml/d,可于手术后24~48小时内一次拔除。
2、脓肿引流:在脓腔缩小,引流量显著减少,小于10ml/d,可采用更换细引流管或逐渐拔除, 有时可用X线造影检查或通过B超、CT或MRI观察脓腔是否消失,再决定引流物能否拔除。
3、肝、胆、胰、十二指肠,泌尿系手术 一般保留至术后5~7天,一切引流液停止始可拔除。
4、纱垫压迫止血,宜在病情稳定,放置3天起,分次逐渐外拔剪短并于术后7~10天全部拔除。
5、胃肠减压管拔管指针:肠梗阻及非胃肠道手术的患者待肛门排气,引流逐渐减少;急性胰腺炎患者血尿淀粉酶降至正常;胃肠道手术者肛门排气后,为防止吻合口瘘可适当延迟拔管。
6、“T”管拔管指针:术后两周,“T”周围可形成窦道;患者无腹痛、黄疸、发热等;大便颜色正常;胆汁色泽、性状正常且引流量逐渐减少,每日少于200m;胆汁细菌培养阴性;;拔管前先夹管2-3日。
7、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拔管指征:置管48—72小时后,引流量明显减少且颜色变淡,24小时血性引流液少于50mL,脓液少于10mL,X线胸片示肺膨胀良好,病人无呼吸困难等症状可以拔管。
8、 脑室外引流管拔管的护理 :术后3-4日,颅内水肿期将过,颅内压逐渐降低应及早拔管,最长不超过7天。拔管前先做闭管试验,闭管期间严密观察神志、瞳孔的变化及伤口敷料渗漏情况,经复查头颅CT后再行拔管。
七、拔管后观察
1、观察局部有无渗液
2、临床表现的观察
导管安全的管理
提升导管护理的安全性
导管按风险程度分三类:
1、高危导管:(口/鼻)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套管、T管、脑室外引流管、胸腔引流管、动脉留置针、吻合口以下的胃管、鼻胆管、胰管、腰大池引流管、透析管、漂流导管、心包引流管、鼻肠管、前列腺及尿道术后的导尿管,属于高危导管除了标上管道
外科引流管的护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