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建筑论文:羌族建筑形式探析(共 199 8字) 本文羌族建筑形式与羌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为:羌族建筑形式是羌族文化的外显形式, 而羌族文化则是羌族建筑形式的制约力量。从某种含义上来说, 羌族建筑形式与人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稳定关系, 当人看见或想到羌族建筑时必然联想到羌族。因此, 羌族地区改造居住环境、修建永久性住房以及以后的经济发展, 无论是在建筑的外在形式还是内在形式的考虑上都应该把握这种“约定俗成”的建筑形式,避免造成解读上的混乱和文化上的不匹配。羌族建筑形式的优劣势任何建筑都存在建筑本身的优势和劣势,当选择某一些功能的同时,必将放弃一些功能。羌族建筑的优势有: ①采用石砌土夯技术使建筑达到坚固稳定、防火防潮、冬暖夏凉的效果;②就地取材, 建筑成本低;③建筑从外显到内在形式的各功能之间的布局充分反映了羌族的战争与宗教文化,适用于羌人的生产、生活要求, 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符号; ④羌族地区地处山区,位于“大九寨国际旅游线”, 民俗文化保存良好, 羌族建筑是吸引游人的一大标志亮点。羌族建筑的劣势为: ①羌族建筑中保留了大量农耕文化元素, 在建筑的室内布局上存在着人畜混居的典型现象, 大部分家庭没有专门的厕所。村寨中没有集中的生活垃圾处理点, 存在着乱堆乱放的现象, 卫生条件较差。②考虑到防御功能,室内开窗较少,通风口设计为里大外小的锥形孔,厨房为开放式厨房, 油烟无法及时排除, 因此室内空气质量与采光效果较差。③大部分羌族民居为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老房子”,建筑材料采用的都是原始材料,抗震性较差。④现代人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电视、电话、电脑、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普及,而羌族建筑多为老房子,电线为明线,防火隐患较多。羌族建筑形式与人居环境改造结合的重要性所谓人居环境,涉及社会、经济、自然、行为、技术、文明等多个领域的综合环境建设。这里指的“环境”是“人工环境”,是指对建筑物室内室外的设计以及公共空间的设计,以求达到符合现代人的生产生活要求。笔者通过实地考察茂县坪头村、牟托村、汶川县秉里村, 发现在羌族地区住房重建中的一些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探讨的方案。以汶川县“灾后重建试点工程”—秉里村永久性住房的修建为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由于原有村寨中住房已经完全倒塌, 因此政府按户按人口重新对秉里村的宅基地使用面积和地点进行了新的规划, 但允许村民自主选择在原有宅基地和承包耕地中选择新房的修建地。这一措施造成了村民居住地分散, 不利于公共设施的修建与利用。②由于建筑面积受户口人数的限制和家庭的经济能力限制, 大部分民居为三间平房,建筑面积在 50~ 80 平方米,大部分家庭为三代同堂, 因此功能空间只能定位在卧室上。而必要的厨房、厕所、家畜圈等没有在规划的方案中体现出来。因此村民在“白墙灰瓦”旁采用了羌族传统房屋修建的技术, 用片石和黄泥修建厨房、厕所、家畜圈等, 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③出于对建筑抗震性能的考虑, 修建的过程中使用了新型建筑材料增加了建筑的抗震等级, 但是整个外墙的装饰上, 川西民居的风格已经掩盖了羌族建筑的本色, 使整个建筑在羌族村寨中
羌族建筑论文:羌族建筑形式探析(共1998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