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宫
【原文】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注解】后终至被杀。李商隐以此为根据,从国家的兴亡着眼,写了这首讽刺前朝以警当世的咏史诗。
【赏析】
这也是一首咏史吊古诗,内容虽是歌咏隋宫,其实乃讽刺炀帝的荒淫亡国。
首联点题,写长安宫殿空锁烟霞之中,隋炀帝却一味贪图享受,
欲取江都作为帝家。颔联却不写江都作帝家之事,而荡开一笔,写假
如不是因为皇帝玉玺落到了李渊的手中, 炀帝是不会以游江都为满足,
龙舟可能游遍天下的。颈联写了炀帝的两个逸游的事实。一是他曾在
洛阳景华宫征求萤火数斛, “夜出游山放之, 光遍岩谷” ; 在江都也修
了“放萤院”,放萤取乐。一是开运河,诏民献柳一株,赏绢一匹,
堤岸遍布杨柳。作者巧妙地用了“于今无”和“终古有”,暗示萤火
虫“当日有”,暮鸦“昔时无”,渲染了亡国后凄凉景象。尾联活用
杨广与陈叔宝梦中相遇的典故,以假设反诘的语气,揭示了荒淫亡国
的主题。陈是历史上以荒淫亡国而著称的君主。他降隋后,与太子杨
广很熟。后来杨广游江都时,梦中与死去的陈叔宝及其宠妃张丽华相
遇,请张舞了一曲 《玉树后庭花》。此曲是了陈所为, 是反映宫廷生活
的淫靡,被后人斥为“亡国之音”。诗人在这里提到它,其用意是指
炀帝重蹈陈后主覆辙,结果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全诗采用比兴手法,写得灵活含蓄,色彩鲜明,音节铿锵。
【鉴赏】
首联“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点题。诗人把长安的宫殿和“烟霞”联系起来,形容它巍峨壮丽,高耸入云。用“紫泉”代替长安,也是为了选取有色彩的字面与“烟霞”相映衬,从而烘托
长安宫殿的雄伟壮丽,可是,如此巍峨的宫殿,空锁于烟霞之中,而皇帝更愿意住在芜城。上句着一“锁”字,也突出了长安宫殿的雄伟。经此一垫,下句顺势而来。不居长安,另取江都,隋炀帝贪图享乐、为所欲为的本性已隐隐揭出。一写景,一叙事,一暗写,一明说,写法虽异,但都是围绕批判亡国之君这一主皆而驱使笔墨的。
三、四句“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诗人以虚拟的语气说:如果不是由于皇帝的玉印落到了李渊的手中,杨广不会以游幸江都为满足,他的锦帆,大概一直要飘到天边去吧。据史书记载:
杨广不仅开凿了二千余里的通济渠, 多次到江都去玩 ; 还开凿了八百余
里的江南河,“又拟通龙舟,置驿宫”,准备到杭州去玩,只是未成
行罢了。诗人从隋炀帝贪图游乐的众多史实中,信笔拈取他耽于乘舟
出游这一典型事例,予以讽刺。用笔亦实亦虚,虚实结合。说它“实”,
是因为它是以历史故实和隋场帝贪图逸游的性格特征为依据的,所以
尽管夸大其事,而终不失史实和人物性格之真 ; 说它“虚”,是因为它揉入了诗人的艺术想象,是通过幻觉而产生出来的最高真实的假象。
实际生活中,锦帆之游是绝不会远及天涯的。艺术创作妙在“似与不
唐诗《隋宫》原文及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