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而频频曝光的食品安全案件,一次又一次的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大头娃娃”、“瘦肉精”、“吊白干腐竹”等案件的发生, 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健康,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破坏了居民与政府的正常关系, 也惊动了中央高层。近年来,国务院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强食品安全工作,进一步整顿和规范食品市场秩序,全面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加大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力度[1 、2]。随着监管力度日益加大,我国的食品卫生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中国商务部 2005 年3月16日公布的一份权威调查报告指出,中国食品内在卫生质量正逐渐发生好转, 2001 年食品卫生平均合格率为 % ,2003 年达到 % ,呈逐年上升态势[3 、 4]。虽然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好转,但是因为食品监管是一项涉及到多方面、多环节、多层次和多领域问题的工作,如何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成了一道难题[ 5-7 ]。温州市是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强市, 2006 年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 3位,经济综合实力居全国百强城市行列,城市人口也急速增长,常住人口 780 万,其中市区人口 200 万,是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温州的经济日益蓬勃,人民的生活质量也逐渐提升,更多的人开始关注食品安全情况[8]。在温州鲜有“大头娃娃”、“瘦肉精”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但是在农贸市场、农批市场、超市商场等食品经营场所的食品安全状况让人堪忧。温州是沿海城市,以经营水产品为主。一些商贩,或因食品安全意识浅薄或为谋取个人利益,在各种食品中添加诸如甲醛、水发碱、双氧水等工业化学试剂,防止食品变质,延长储藏期,保持外观鲜亮以蒙蔽消费者。然而,长期摄入此类食品,不仅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会致癌[3]。本文结合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200 5年至200 7年食品质量快速检测年报的相关数据,调查了近三年温州市食品安全情况、食品经营场所情况、温州市与杭州市的食品安全情况及市民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希望可以为市民了解食品安全现状和温州市有关部门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参考。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调查对象温州市监管食品安全的部门主要有工商局、农业局、质监局、贸易局和食品药品监管局。工商局主要负责对农贸市场、农批市场、超市商场等食品经营场所的食品安全性监管和检查,故工商局对食品检测的数据应该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温州食品经营场所的食品安全状况。本文调查了温州市工商局 2005 年至 2007 年食品质量检测年报数据, 选择了新鲜蔬菜类、干制腌制蔬菜、肉禽蛋、新鲜水果、干果炒货、水产品、(米)面制品及食用油、糕点糖果及糖、豆制品 9类与温州市民日常饮食密切相关的食品进行调查。 调查方法通过查阅 2005-2007 年温州市食品安全检测情况数据,并进行分类汇总,对食品经营场所环境状况、市民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情况进行统计归纳,将温州食品安全情况与同期杭州市食品安全情况相比较,多角度调查温州市食品安全现状。 2. 结果与分析 食品安全情况 食品安全总体情况从2005 年至 2007 年温州市食品总体情况来看,与人们生活密切相连的 9 类食品(除干制腌制蔬菜类外)合格率均达到 90% 以上,平均合格率为 93% ( )。肉禽蛋类的合格率情况最为理想,三年平均合格率达 % ,在9类食品合格率排序中排于第一位。曾一度引起重视的注水肉、瘦肉精事件在温州市并不普遍,这一类的不合格食品主要表现为猪头肉、烤鸡、烤鸭中添加亚硝酸盐着色、防腐;其次为温州盛产的水产品,其平均合格率低于第一位 个百分点,水产品安全问题比预期以为的要好,在调查的 9类食品中排第二位,市民可以比较放心的食用新鲜海鲜;糕点糖果类为合格率 % ,列于第三位,主要表现为添加了二氧化硫和硼砂;新鲜水果三年平均合格率为 94% ,农药残留检出情况较少发现,主要为用二氧化硫浸泡一些季节性水果,使其色泽鲜亮、外观好看;米、面制品及使用油是人们每天都消费的食品,三年平均合格率为 93% ,不太理想,米制品中米面、鲜粉、年糕存在用二氧化硫或吊白块增白现象,而国家早已明文禁止在食品中添加吊白块;干果、坚果炒货类食品三年平均合格率为 91% ,其不合格食品主要表现为蜜枣、莲子等食品中二氧化硫超标。表 温州市 2005 — 2007 年平均食品合格率排序 近三年温州市食品安全情况从2005 年至 2007 年温州市食品安全合格率来看,温州市食品安全情况呈逐年好转(见图 ) 部分食品合格率提高的比较快,其中以干果、坚果炒货类上升最为明显快速,三年上升了 10 个百分点, 主要由于 2005 年合格率较低, 上升的空间比较大,情况之所以明显改善,可能与 2005 年开始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有关,200
调查分析类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