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南的自然地理概况海南省简称“琼”,是我国唯一的特区省。它位于北纬 3° 58' ~ 20° 10' ,东经 108 ° 37' ~ 170 ° 50' 之间,它的北部是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相望,其它三面都被南海包围,西与越南为邻, 东与菲律宾, 南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隔海相望; 南海东北部有台湾海峡与东海相通; 东有巴士海峡与太平洋相连; 西南部的马六甲海峡是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咽喉要道。本岛地处热带北缘,旅游业相当发达。面积 万平方千米,仅次于台湾。其中陆地面积约 万平方千米, 海洋面积近 200 万平方公里, 约占我国领海的一半。 2. 自然特征(1 )气候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 属热带季风气候, 素来有"天然大温室" ,年平均气温 22~26 ℃,≥ 10℃的积温为 8200 ℃,, 光温充足, 光合潜力高。海南省雨量充沛, 年平均降雨量为 163 9 毫米,有明显的多雨季和少雨季; 常风大,多台风,风害威胁大。(2) 水系岛内主要河流成辐射状,向四方分流入海。南渡江 313 公里,为岛上最大河流。其它河流有南渡江、万泉河、太阳河、陵水河、望楼河、昌感河、昌化江、文澜江等。海南岛大小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约 100 万千瓦, 可开发约65 万千瓦, 年发电量约 26 亿度。地下水资源储量约 75 亿立方米,占总水资源的 20% 左右,其中理论可开发利用 253 亿立方米。(3) 地貌海南地貌类型多样, 主要是山地、台地和平原, 其中海拔 1000 米以下的台地、平原占全岛面积的近三分之二, 地势中高周低, 山地边缘分布着许多大小盆地, 各盆地之间分布着海拨 500 米以下的丘陵盆地。近海台地平原占相当大的面积,绝大多数是河流冲积成的平原。海南山地属花岗岩穹窿体,经长期侵蚀切割和构造运动,展状地形明显,山间盆地发育。还有最多的是海岸地貌, 海水侵蚀的海岸。沙滩。由于深受地质构造和热带气候的影响,地貌发育具有多级层状地貌显著,火山地貌发育。其中以马鞍岭火山口为最典型,火山溶洞极为壮观,今已开发为著名的旅游胜地。(4 )土壤在高温多雨的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 本岛的红色风化壳和土层都较深厚,玄武岩台地风化壳厚达 20-30 米,土层 2 米以上。海南岛土壤的水平地带性不明显、地带性土壤为砖红壤,全岛土壤的围绕中部山地依次分布成若干个同心圆。从低至高,依次分布着砖红土壤( 海拔 350 米以下) ——赤红壤( 海拔约 350 — 1100 米) ——黄壤(海拔约 800 — 1600 米) ——山地灌丛草甸土海拔约 1200 — 1600 米以上局部地区)。代表本岛地带性的土壤是砖红壤, 它是在干湿交替热带季风气候作用下形成的。具有分解淋溶强烈,富铝化特征明显,风化程度深,发育层次不明显等特点。表土暗红或砖红色。粘土矿物以高岭土为主, 亦有三水铝石和赤铁矿。硅铝率低( 左右), 铁锰结核普遍,古老的砖红壤有时还有铁盘。在缺乏植物覆盖下的砖红壤,有机质含量很少。(5 )植被海南岛上的种类繁多、群落结构复杂的热带植被。因没有受过第四纪冰川的影响,古老植物保存较多。岛上的地带性植被为热带雨林、季雨林。非地带性植被有红树林主要分布于东海岸和北海岸的泥滩。还有的是因为降水不同而引起的,比如海南岛的西部就有出现稀树草原景观。还有由于海拔高度,引起的垂直地带性植被。如岛上最高山峰——五指山。山体的不同高度出现了不同的植被。尖峰岭上的垂直地带性如: 稀树草原带--常绿季雨带--山地雨林带--山顶苔藓矮林带。沟谷雨林、山地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热带针叶林、海岸红树林、稀树灌丛、稀树草原、低丘台地草原、丘陵山地草原等。人工植被有橡胶林、椰子林、腰果林、荔树林、紫胶林和茶园、胡椒园以及木麻黄林、桉树林、柚木林、稻田。(6 )地形海南岛为一穹形山体,中间高四周低,由山地(占 % )、丘陵(占 % )、台地(占 % )、平原( 包括阶地占 % ) 等组成。山地以五指山为代表,它是海南岛的象征, 在山地中,还散布着丘陵性的盆地。著名的盆地有通什盆地、营根盆地、东方盆地、乐东盆地,它们都是山区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丘陵主要分布在山地周围的内陆和西北、西南等地区,台地与阶地分布在山区丘陵周围,平原多分布在环岛的滨海地区。整个地势从中部山体向外,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顺序逐级递降,构成层状垂直分布和环状水平分布带。南海诸岛地形具有面积小、地势低的特点。其中以西沙群岛的永兴岛面积较大,计 平方公里, 其余都在 1 平方公里以下, 最高的西沙群岛石岛, 海拔也不过 12-1 5 米, 其余一般都只高出海平面 4~5米。此外, 还有一群暗沙——水表岛屿。海南
海南综合自然区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