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地球的内部圈层
教学重点:地震,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其物理性质。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圈层的运动特征。
第一节 地 震
一 、基本概念
:因构造运动(自然原因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地壳发生的快速颤动。,破坏力极强。
四、地震的空间分布
(一)、全球地震分布
全球地震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大多数地震集中在以下四个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印度尼西亚地震带、洋脊地震带、大陆内活动断层地震带。
:位于太平洋周围大陆边缘或岛屿附近,沿太平洋板块边界的海沟-岛弧带分布。
分为两支:
一支从勘察加半岛开始,向东经阿留申群岛,沿落基山脉,到南美的安第斯山,最后终止于南安的列斯环。
另一支从勘察加半岛向西南到日本分为两支:东南支延至马利亚纳群岛,经关岛向西到雅浦岛;西南支经琉球群岛到台湾,再向南经印度尼西亚到苏拉威西岛的东北部,与地中海-印度尼西亚地震带汇合。
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活动性最强,集中了全球约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差不多所有的深源地震。
—喜马拉雅—印尼地震带(地中海—印度尼西亚地震带、欧亚地震带)
大致沿地中海、土耳其、伊朗、喜马拉雅山脉、缅甸、印度尼西亚一线展布,与环太平洋地震带相接,沿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结合带分布。
该带集中了全球约15%的地震。主要是浅源和中源地震,我国位于该三角区内。
:分布在洋中脊,以大西洋和印度洋洋中脊最明显。地震类型均为浅源地震,且较少,很少超过六级。
4 .大陆内活动断层地震带:如东非裂谷、红海亚丁湾等,均为浅源地震。我国较为典型。
(二)、中国地震分布
我国是一个多震的国家,地震的分布可分为东部地震区、西部地震区及南北地震带,共23条地震带。
⑴东部地震区:以北部的阴山-燕山山脉和南部的秦岭-大别山北麓为界,分成华北、华南及东北三个地震区。
① 华北地震区:包括山东、山西、河北、河南、陕西,辽宁南部,江苏及安徽北部。地震活动强烈,多次发生强震。
② 华南地震区:包括江苏及安徽南部、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及四川东部。地震分布不广,地震活动较弱。
③ 东北地震区:活动较弱,破坏性地震少见。但这一地区是我国唯一有深源地震的地区。
⑵西部地震区 :西部地震区强震分布广,频度高。
⑶南北地震带:北起贺兰山、六盘山,向南经秦岭、龙门山到川西滇东地区,这是地壳厚度突变带,地震活动强,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
⑷ 台湾地震带和⑸ 喜马拉雅-滇西地震带地震强度大、频度高、浅源和中源地震都有。
五、地震预报:
要求回答以下三个问题,即地点、时间、震级。
对于地点和震级,根据地震地质观测,结合历史地震资料的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作出预报。
至于准确的发震时间,目前的技术水平只能提供中长期预报,尚不能作出精确的临震预报。
现在预报地震主要有下列途径:
⑴ 地震地质调查:经过大面积的地震地质调查,可以识别出可能发生地震的危险地带,并可宏观地估计发生地震的地点和地震强度。
⑵ 研究小震活动规律:小震在时间和空间上常常与大震有密切的联系。研究大震发生前的小震活动规律对大震预报有重要意义。
⑶ 测量地面形态变化:地震之前,岩石受构造应力的作用而变形,导致地面形态变化。这一变化达到一定程度预示地震可能来临。
⑷ 观察地下水的变化:在大地震前地下水的水质、水位往往发生较大的变化。
⑸ 研究电磁场的变化:在地震前岩石受构造应力的作用出现“压磁效应”,使磁性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地磁的局部变化。
⑹ 观察动植物的异常反应:大地震前动植物往往反应异常。
⑺ 地声和地光:地声(临震前地下传来的响声)和地光(大地震前天空出现的五颜六色的闪光、光带和光球)是地震的预兆之一。
⑻ 岩石扩容现象的研究:岩石受应力作用但未破裂之前,体积已经发生膨胀,这也是重要的地震前兆。
第二节 地球的内部构造
对地球内部物质状况和结构特征的认识,依靠地震波的传播、热的传导、地磁和重力情况,以及对陨石等天体物的推测。
一、地震波
地震波:是弹性波,分为体波,面波和自由震荡三种。地震波速与物体密度和弹性有关,其关
第八章--地球的内部圈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