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汉宫春·会稽蓬莱阁观雨
?汉宫春-会稽蓬莱阁观雨?
辛弃疾
秦望山头,看乱云急雨,
倒立江湖。
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
长空万里,
被西风辛弃疾:汉宫春·会稽蓬莱阁观雨
?汉宫春-会稽蓬莱阁观雨?
辛弃疾
秦望山头,看乱云急雨,
倒立江湖。
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
长空万里,
被西风、变灭须臾。
回首听、月明天籁,
人间万窍号呼。
谁向假设耶溪上,
倩美人西去,麋鹿姑苏?
至今故国人望,一舸归欤。
岁月暮矣,
问何不鼓瑟吹竽。
君不见、王亭谢馆,
冷烟寒树啼乌。
赏析:
这首词的题目,原作"会稽蓬莱阁怀古";。同调另有"亭上秋风";一首,题作"会稽秋风亭观雨";。唐圭璋先生谓,"秋风亭观雨";词中无雨中景象,而"蓬莱阁怀古";一首上片正写雨中景象,词题"观雨";与"怀古";前后颠倒,当系错简。说见?词学论丛-读词续记
?今据以订正词题。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辛弃疾被重新起用,任命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据?宝庆会稽续志?,为六月十一日到任,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即奉召赴临安,次年春改知镇江府,故知登蓬莱阁之举,必在嘉泰三年的下半年,另据词中"西风";、"冷烟寒树";等语,可断定是作于晚秋。
清人沈祥龙?论词随笔?云:"词贵意藏于内,而迷离其言以出之。";为此,词家多刻意求其含蓄,而以词意太浅太露为大忌。这首词以自然喻人世,以历史比现实,托物言志,寄慨遥深。
词的上片,看似纯系写景,实那么借景抒情。它不是单纯地为写景而写景,而是景中有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词人所登的蓬莱阁在浙江绍兴〔即会稽〕,秦望山,一名会稽山,在会稽东南四十里处。他为何望此山?因为这里曾是秦始皇南巡时望大海、祭大禹之处。登此阁望此山,不禁会想起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和为民除害的大禹。这片词先以"看";领起,尽写秦望山头云雨苍茫的景象和乍雨还晴的自然变化。以"倒立江湖";喻暴风骤雨之貌,生动形象,大概是从苏轼?有美堂暴雨?诗"天外黑风吹海立";演化而来。"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语出于?庄子-天运?:"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为";字读去声。云层是为了降雨吗?降雨是为了云层吗?庄子设此一问,下文自作答复,说这是自然之理,云、雨两者,谁也不为了谁,各自这样运动着罢了,也没有别的意志力量施加影响要这样做。作者说"不知";,也确实是不知,不必多追究。"长空万里,被西风、变灭须臾。";天色急转,词笔也急转,这是说云。苏轼?念奴娇-中秋?词:"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维摩经?:"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云散了,雨当然也就收了。"回首听,月明天籁,人间万窍号呼。";这里又用?庄子?语。?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那么万窍怒呺。";这就是"天籁";,自然界的音响。从暴风骤雨到云散雨收,月明风起,词人在大自然急剧的变化中似乎悟出一个哲理:事物都处在不断变化中,阴晦可以转为晴明,晴明又含着风起云涌的
辛弃疾:汉宫春·会稽蓬莱阁观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