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Plate Tectonics)是20世纪60年头中期由Wilson(1965),McKenzie et al.(1967),Morgan(1968),Le Pichon(1968)等人提出的大地构造学通卡断层等,平移段两端转换为张扭性裂谷盆地(谢尔曼等,1983)。
3、转换断层的类型
洋脊-凹弧型
如现在连接汤加海沟和新赫布里底海沟的斐济断层,原为凹弧-凹弧型转换断层,后因弧后扩张产生新的洋中脊,变为洋脊-凹弧型,转换断层渐渐伸长。
3、转换断层的类型
3、转换断层的类型
洋脊-凸弧型
如连接阿留申弧和胡安德富卡脊的断裂带、印度洋西北的欧文断层、平移段在大陆上的死海断层等,转换断层的长度变更不确定。
凹弧-凹弧型
如连接安第斯弧和中美海沟的蒙塔古断层,转换断层也在渐渐伸长。
3、转换断层的类型
凹弧-凸弧型如冲绳海沟和伊豆-小笠原海沟的南海海槽(Nankai Trough),转换断层的长度也不确定。
3、转换断层的类型
凸弧-凸弧型如连接冲绳海沟和菲律宾海沟的台东大纵谷断层,转换断层渐渐缩短。
沿转换断层所发生的运动除平移剪切外,有的还兼有拉张或挤压性质,据此还可分出张性转换断层和压性转换断层。
压性转换断层的构造变形特别猛烈。
沿着张性转换断层往往有软流圈物质上涌,成为地壳增生场所,或出现火山活动,局部可形成新的洋壳,如加勒比板块的北界开曼海槽槽底,曾采集到簇新的玄武质熔岩,这种转换断层又称泄漏型转换断层。
3、转换断层的类型
4、转换断层的形成机制
转换断层的形成与洋中脊上不同地段的扩展速率不同有关,扩张速度在赤道上最大,由北向南速度渐渐降低(Dietz)。
当岩石圈拉张裂开,断裂沿地块的薄弱带发生,它们在地表上的展布极不规则,很少呈直线形。在大洋张开的初期,若该断裂的某些段落平行于板块运动的方向,即可沿其生成转换断层,从而出现拉张段和平移段的交替。只要板块分别扩张的方向保持稳定,沿转换断层的错动便可以持续发生(Wilson,1965)。
转换断层的形成还可能与板块在不同地段的俯冲有关。
如新西兰的阿尔卑斯断层,它的形成与原始海沟两侧的澳洲板块(X)和太平洋板块(Y)各自由不同的地段上俯冲到对方之下有关。斐济转换断层可能与弧后扩张作用有关,而死海转换断层则可能与碰撞前陆的裂开有关等等。
4、转换断层的形成机制
1、全球地震的分布(95%分布在狭长地震带内)
环太平洋地震带(80%)b.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10%)c. 大洋中脊地震带(为连续的浅源地震, 5%)
二、板块边界类型和板块划分
大洋中脊地震带在各大洋之间彼此相连,同时还与环太平洋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相连接。印度洋中脊东南支向东南方向延长,在麦阔里岛以南与环太平洋地震带西段相交。在大西洋南端,大西洋中脊地震带向东绕过非洲南端与印度洋中脊西南支相接,向西通过南桑德韦奇群岛与环太平洋地震带东段相接。在大西洋中部,大西洋中脊地震带通过亚速尔群岛至直布罗陀海峡一线,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相连。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东段,在印度尼西亚群岛东面与环太平洋地震带相连。在东太平洋海隆东面,沿加拉帕戈斯海岭和智利海岭有两条地震带,把东太平洋海隆地震带与中、南美洲西缘的地震带(属环太平洋地震带)连接起来。
1、全球地震分布和深源地震特征
现代板块划分的标记:地震带、地貌特征(洋中脊、海沟、褶皱山系等 )、地质(主要是岩石) 。
2、岩石圈板块的划分
6大板块划分方案
据Le Pichon,1986
十二个板块划分:纳兹卡板块位于东太平洋海隆以东,秘鲁-智利海沟以西,加拉帕戈斯海岭和智利海岭之间;可可板块位于加拉帕戈斯海岭以北,东太平洋海隆与中美海沟之问;加勒比板块位于中美海沟和西印度群岛之间;菲律宾海板块位于琉球、菲律宾岛弧-海沟系与马里亚纳岛弧-海沟系之间;阿拉伯板块位于红海、亚丁湾裂谷系与扎格罗斯褶皱山系之间。
2、岩石圈板块的划分
20世纪90年头初,DeMets,et al.(1990)提出了十四个板块的划分方案:将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分为印度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两个板块,并增加北美西缘的胡安德富卡板块。在不同的全球板块分布图中,更次一级的板块还有南美洲与南极洲之间的斯科舍板块、东非裂谷带与印度洋脊之间的索马里板块、太平洋中的斐济板块、所罗门板块和俾斯麦板块等。
沿大陆内部大型板块的边界上,往往镶嵌着众多的小板块。如欧亚板块南缘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带,可能镶接着一系列小板块。
3、岩石圈板块的边界类型
3、岩石圈板块的边界类型
离散型边界
Divergent boundery
会聚型
大洋底构造-板块构造1概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