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几点思考? 摘要:中国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么?是先秦儒学?还是儒释道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其本质何在? 这大概可以说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最敏感也最关键的问题。然而长期以来, 汉语学术界对此却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甚至于语焉不详、不知所云。而本文则认为, 所谓儒释道及其本质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究其实, 则不过在于遵循一个“道”字; 而且这个“道”, 就是古已有之的所谓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儒释道”。关键词:儒、释、道、传统文化一、中国文化的核心的实质在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之所以传承下来, 发展到今天博大精深的多元文化与国学的推行者们有很大的关系, 如今学术界掀起了振兴国学研究热潮, 首先在中国重视继承传统文化的发展是兴邦之事, 但对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指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哲学, 有待于探讨, 其次在大学里开设国学研究所,就意味着传承了国学的发展吗? 在阐述这个命题前,首先弄清楚国学的含义是什么?所谓“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不论是秦砖汉瓦, 还是明月清关, 考据学证实非秦即汉。对中国的研究, 尤特指关于对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 囊括到中华六艺五术范畴。( 六艺指: 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五术指:山、医、卜、命、相等五术。) 国内外很多人总以为儒家是中国文化主流, 其实这是一个误解。不错, 儒家是官方认可和提倡的思想和伦理道德, 但是仔细考察中国历史, 就会发现儒家不过是一层美丽的外衣, 而外衣之内的躯体是另外一个东西, 有人认为是道家、法家等。我认为也不是道家、法家, 而是儒释道及其诸子百家。说到此,这个问题似乎扑朔迷离了。其实学术界对国学的定义一直有争议,名家众说纷纭。陈独秀认为: “国学是什么,我们实在不太明白。当今所谓国学大家, 胡适之所长是哲学史, 章太炎所长是历史和文字音韵学, 罗叔蕴所长是金石考古学, 王静庵所长是文学。除这些学问外, 我们实在不明白什么是国学? ”曹聚仁也认为:“科学之研究, 最忌含糊与武断, 而国学二字, 即为含糊与武断之象征”。“各科学之命名, 当合论理之规范。如天文学, 吾知其研究之对象为天文; 地质学, 吾知其研究之对象为地质”。“国学定名之初, 非经长期之考虑, 但见陈吾前者为隆然之遗产, 漫名之曰‘国学' 而已( 夸大狂白热时, 则名之曰国粹, 以傲四夷)”。“但有一名足矣, 实之存否不计也”等等。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我想宽泛的解释会更好。那么在国民间提倡学国学到底要不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呢?本文认为,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中心, 外兼容诸子众家之长, 才能得以优秀传承。只有准确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才可能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客观而公正的评判, 才可能做到讲好一部国学; 同时, 才可能谈到“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否则, 便是语焉不详, 不知所云,既不能使人信服,又无法说服自己。北宋大思想家王安石有云: “力去陈言夸末俗,可怜无补费精神”——他所说的,恐怕就是这样一种情形; 而战国时代的大思想家孟子亦云:“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而他所讲的, 大概也就是这样一个道理。为了使人们正确对待孔子及其思想,我们可以探讨一下。有种观点认为中国文化就是儒家文化。试分析一个民族的历史所积淀的文化、知识和经验, 能更明智地了解自己的过去和眼前的处境,仅仅靠儒家文化的传承能使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么?中国文化的根基在哪里? 综观历史我们从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三次高潮浅显分析一下便知,不论是春秋战国至秦, 还是南北朝到唐, 及其五代十国至明初, 还有后来的满清入关我们中华民族演绎了四次民族大融合, 堪称世界经典。当时中国不但国内繁荣, 还和世界各国交流呢。从汉朝开始, 中国就开始与世界交流,除了与周边国家朝鲜、日本、越南、缅甸有各种联系外,与南洋群岛、马来半岛交往也很频繁, 著名的“丝绸之路”也是那时候开通的。唐朝与世界文化的交融更是空前, 从李白题诗:“落花踏尽游何处, 笑入胡姬酒肆中。”可见, 外国人在中国通商很普遍。当时, 唐朝的国子监和太学, 接纳二万多外国留学生, 盛况空前。唐朝人对于外来文化广泛吸收, 胡装、胡食、胡舞盛行街头, 汉人“大有胡气”, 豪爽而刚健, 以至于“洛阳家家学胡乐。”,从这四次民族大融合看,不仅仅是儒家文化所演绎出的时代的空前繁荣, 还有佛教及诸子百家的推波助澜作用。由此肯定,国学决不是儒学,儒学已经终结。对于这个命题的实质我们应从核心上分析便知。儒学核心的范畴是仁、义、礼、忠、恕、孝等源于儒家的六部经典:“六艺”; 而国学的另一核心:五术,则是山、医、卜、命、相等,然五术、六艺与诸子百家都称为国学。那么百家
关于国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几点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