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5004-5 学时: 50学分: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本课程是水文学及水资源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阐述地下水形成、赋存和运动的一般规律,目的是建立起水文地质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方法,为后续的专业课奠定基础。二、课程的基本内容《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主要讲授地下水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课程内容是构建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框架。通过《水文地质学基础》的学习,学生能深入理解地下水赋存空间的特征,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地下水的埋藏条件,运动机制与规律,地下水物理化学成分的基础理论,地下水系统的基本概念,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以及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等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 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分析与解决水文地质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并为后续的专业课奠定基础。基本内容 1. 序言: 了解课程研究内容和学科发展历史和趋势;掌握地下水功能。 2. 自然界的水循环: 了解地球上的水与量的分布,简介我国的水循环状况与水量分布特征;掌握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概念。 3. 岩石中的空隙:掌握岩土中空隙的三种类型孔隙、裂隙和溶穴;重点掌握孔隙的大小、多少(空隙率) 的表征及其影响因素;了解不同空隙的特征与他们之间的差异。 4. 空隙中的水与水理性质: 掌握空隙中水的存在形式,了解结合水、重力水、毛细水的特点;重点掌握岩土孔隙度、给水度、持水度的概念和他们的关系,以及影响因素;了解容水度、含水量、透水性的概念。 5. 地下水的赋存与分类: 掌握包气带与饱水带,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的定义,地下含水系统的概念;了解地下水划分依据与划分类型;掌握潜水、承压水与上层滞水的概念、划分与表示方法,以及其相互转化条件。 6. 地下水运动基本规律: 重点掌握达西定律及其表示方法,并理解渗透流速、过水断面、水力梯度、渗透系数的概念和物理含义;掌握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中定性流网的绘制方法,学习流网在水文地质问题分析中的应用。 7. 包气带水的分布及运动: 掌握毛细负压、毛细上升高度和毛细上升速度的概念;了解砂土中水的毛细上升高度与速度确定方法,以及影响因素。 8.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掌握地下水中主要气体成分、七种主要离子成分,了解它们的来源及指示意义;重点掌握水化学成分的主要形成作用:溶滤作用、浓缩作用、脱硫酸作用和脱碳酸作用及其影响因素;了解水化学成分的表达方式与分类。 9.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了解地下水补给来源与方式;掌握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过程、影响因素及补给量的确定;了解地下水的各种排泄去路;重点掌握泉的出露条件、类型及其意义;了解蒸发与泄流发生条件与影响因素;掌握地下水排泄量的初步估算方法。 10. 地下水系统:了解地下水系统相关概念的形成,掌握地下水含水系统与流动系统的概念、划分方法与两者的关系;重点掌握地下水流动系统的特征和划分意义;学习地下水流动系统的分析方法。 11. 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掌握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概念,水均衡基本原理,水均衡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了解区域水均衡的研究方法。 12. 不同类型的地下水:孔隙水——掌握洪积物、冲积物及黄土中的地下水赋存与分布特点;裂隙水——掌握构造裂隙水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学习分析断裂带的水文地质意义;岩溶水——掌握岩溶发育条件, 岩溶水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