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说明一、概述 项目背景重庆是我国四个直辖市之一,是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工业城市, 拥有西部地区唯一的水陆空三位一体的枢纽交通条件,是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核心。重庆紧抓中央直辖、三峡工程建设及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发展机遇,经济发展迅速,已基本形成大农业、大工业、大交通、大流通并存的格局。经济的发展推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已逐渐形成以解放碑、南坪、观音桥、杨家坪、沙坪坝商圈等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经济一体化和大流通的发展趋势对城市交通提出很高的要求,而重庆独特的两江绕城的地理环境将主城分割成几个独立的片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区域之间的交通往来,成为制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瓶颈因素。为促进经济可持续快速增长, 重庆市都市区城乡总体规划( 2007-2020 年) 中提出发展以轨道、城市道路( 高速公路)、地面快速公交为主体, 交通换乘枢纽为依托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轨道六号线是主城区轨道交通线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轨道交通基本线网的主骨架,它连接南岸区、渝中区、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 是继二号、三号和一号线之后即将开始建设的第四条轨道交通线。按照近期建设计划, 六号线一期工程由南岸区上新街至北部新区礼嘉段将于 2012 年建成通车。根据重庆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轨道交通六号线将在东水门和千厮门处跨越长江和嘉陵江,形成东水门长江大桥和千厮门嘉陵江大桥。东水门与千厮门的规划平面位置基本对称,分别位于渝中半岛的两侧,这对于快捷联系南岸上新街、渝中核心区及江北城片区是非常有利的。综合考虑轨道交通服务的半径和范围,以及两江三地的空间地理位置,可以确定两江大桥的修建能够满足轨道交通六号线的过江需求。东水门大桥和千厮门大桥(城市道路通道)的建设,将增加渝中半岛地区的进出联系通道和城市道路网密度,加强交通服务功能,完善城市道路系统,将彻底改变半岛地区“口袋”交通的现状。同时还可以缓解石板坡长江大桥以及黄花园大桥等通道的交通压力,使得部分原先依靠这两座大桥出入半岛核心区的交通流量,分流至东水门大桥和千厮门大桥,从而缓解石板坡大桥和黄花园大桥的交通压力,保障城市主骨架的畅通。从节约工程投资,充分利用过江桥位资源,加强轨道交通与城市道路交通衔接等因素综合考虑,东水门长江大桥和千厮门嘉陵江大桥采用路轨两用桥,解决城市道路交通和轨道交通过江的需求。 工程地理位置重庆位于北纬 28o 10′~ 32o 13′, 东经 105 o 11′~ 110 o 11′之间, 处于东、西部地区结合部,东邻湖北、湖南,南靠贵州,西接四川,北连陕西, 是西南工商业重镇和水陆交通枢纽。东水门长江大桥和千厮门嘉陵江大桥分别位于渝中半岛的东水门和千厮门处,两桥贯通连接弹子石片区、解放碑 CBD 和江北城片区。弹子石地区位于长江以东,与朝天门和江北城隔长江相望,是城市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解放碑朝天门位于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是重庆城市的象征,经过多年的发展,小什字—解放碑—朝天门地区现已逐步发展为全市商贸中心,区内分布有众多的大型商场、零售商店及金融机构,形成了以商贸职能为主、兼有一定商务和旅游职能的城市中心区。江北城位于重庆市江北区境内, 北距重庆市江北国际机场约 20 公里, 距龙头寺重庆铁路客运站约 公里,西距江北区观音桥中心区 公里,也是重庆城市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大桥地理位置重要,桥梁景观及与周边环境的协调要求高。同时两江桥与渝中区路网接线的限制因素较多。工程地理位置如图 所示。-2- 工程地理位置平面图 工程范围及工程规模两江桥项目路线总长 (以右线为准) 。本项目为两江大桥之东水门长江大桥工程,路线起于南岸区涂山路(起点桩号 K12+657. 053 ) ,自东向西设东水门大桥跨越长江,通过引桥及匝道与两江大桥渝中隧道及陕西路连接( 终点桩号 Y K13+ =Z K13+ )。路线全长 47m( 以右线为准)。其中主桥长 858m , 引桥长 104m , 南岸区路基段长 。主桥推荐方案布跨为 + 445 + 双塔部分斜拉梁桥。东水门长江大桥渝中区引桥及接线包含引桥与 A、 B、 C 三条匝道,引桥连接主桥与渝中区车行隧道, 长 104m ;A、B、C 匝道连接主桥与陕西路、打铜街, A 匝道长 m, B 匝道长 m,C 匝道长 m。 相关主管部门审查或批示意见执行情况由于两江大桥工程位于渝中区核心地带,环境及路网关系复杂,方案设计阶段我院做了大量的方案研究工作,市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也多次召开会议讨论方案问题。市规划局对两江大桥接线方案进行了批复,见《市政工程设计方案审
两江桥施设设计说明(东水门桥总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