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创造价值一元论
马克思认为,物化劳动不创造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
些学者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如:钱伯海教授,断言,“物化劳动创造
价值”。有人认为稀缺性也是价值的源泉之一,应抛弃马克思的劳动
价值一元论程,也就是说,劳动决不会由静态形式转化
为劳动的流动形式或潜在形式。( 2 )劳动与物化劳动有着本质的区别。
活劳动是以劳动的流动形式存有,物化劳动是以劳动的静态形式存有。
劳动作为生命力的消耗,作为生命力的支出,是工人本身的活动,
“劳动被使用,被推动,因而工人的一定量体力等等被消费了,结果
是工人筋疲力尽。但是劳动不但被消费,而且同时从活的形式转化为
对象形式,在对象形式中被固定,被物化”。 3 价值的创造过程就是价
值的凝结过程,是活劳动转化为物化劳动的过程,是劳动的活的形式
变成为对象形式,静止形式的过程。物化劳动是空间上存有的劳动,
活劳动是时间上存有的劳动。作为时间上存有的运动,“如果劳动必
须作为在时间上存有的劳动,作为活劳动而存有,它就只能作为活的
主体而存有,在这个主体上,劳动作为水平,作为可能性而存有;从
而他就只能作为工人而存有”, 4 唯一与物化劳动相对立的是非物化劳
动,即:活劳动。前者是存有于空间的劳动,后者是存有于时间中的
劳动,前者是过去的劳动,后者是现在的劳动;前者是体现在使用价
值中,后者作为人的活动实行着,因而还只处于它物化的过程中;前
者是价值,后者创造价值。(3)物化劳动不创造价值。价值只不过是
物化劳动,如果说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话,那就等于说价值创造价值,
在逻辑上这就成了同义语的反复,价值不具备自我增值的特性。如果
说价值能够自我增值,以价值为基础的交换准则就被破坏了。价值以
对象形式,静止形式而存有,所以它才能成为交换的依据。如果它是
以运动形式,变化的形式而存有,那它也绝不会成为交换的依据,那
么形形色色的商品也不会在价值的面前统一起来。价值的创造过程就
是劳动积累过程。撇开商品的使用价值,撇开劳动产品的特性,脱去
价值的物质外壳,我们发现,价值的创造过程也就是劳动的积累过程,
劳动的凝结过程,劳动的对象化过程。物化劳动就是已经存有的劳动,
已经被对象化的劳动,价值的创造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实行累积。譬
如物化劳动为ml,创造价值的过程也就是在ml的基础上累积的过程,
新创造的价值是△⑴ 那么新白价值是m1+A成 这个m1+A m已经不是
原来的载体中,它已经有了一个新的载体。新的载体的价值就是
ml也成 从这个载体的变化过程中,我们看到了,ml仅仅从原来的载
体中转移到新的载体中,根本不存有一个价值的创造过程。因而价值
的创造过程是一个劳动的凝结过程,是一个劳动的累积过程,一旦它
物化了,就只存有价值的转移问题,它再也不会创造价值了。如果说
物化劳动能创造价值,那就等于说物化劳动具有自我增值的功能,死
劳动能够活过来。物化劳动表现为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创造价值的
只能是人,而绝不是物。“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只有劳动才赋
予已发现的自然物以一种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 5 价值是人的劳动创
造的,而绝不是表现为劳动手段,劳动对象的物化劳动创造的。劳动
对象和劳动手段是以人的劳动作为推动力,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创造价值一元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