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
内容来源: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
主 题:毫米的认识
课 时: 1课时
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
设 计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
内容来源: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
主 题:毫米的认识
课 时: 1课时
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
设 计 者:徐红利/中牟县东风路小学
目确实定
1。基于课程标准的考虑
《数学课程标准(2020年版)》有关本课的要求是: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理论活动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的第一节课《毫米的认识》。把它放在本单元的第一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方法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是学生以后学习测量、建立长度观念的根底。
本课教材由例1、做一做和练习五组成。例1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课本的长、宽和厚,引出当测量的长度不是厘米时要用到新知识“毫米”。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这样根据其内在联络安排教学顺序,加强了知识之间的联络,以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学习才能的进步。
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前,已经学习过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将要学习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学生可能会知道长度单位“毫米”,但是对“毫米”还没有学过。经调研发现,学生的测量知识根底较一般,多数学生能掌握所学内容,少部分学生由于承受新知要慢一些,加之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能准确地判断长度单位的使用。因此,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根底,也为进步学生解决问题才能和理论才能创造了条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测量的过程,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理解1毫米的长度观念.
2。可以正确地掌握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展简单的换算.
评价任务
任务1:通过考虑1、2和教学活动中(二)中的4、5、6,达成目的1;
任务2:通过教学活动中(三)中的3、4,达成目的2。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为了上好本节课,老师今天给大家请来了一位知名度很高的名人,他是上到老人下到幼儿的心目中的偶像。这位名人他就是孙悟空。他有一个神通广阔的兵器,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本环节在于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学生喜欢的动画片人物“孙悟空”引入课题;另一方面,借助他的兵器金箍棒可以变长变短,体会长度单位也有大小。
(二)操作探究,获取新知
:你知道孙悟空藏在耳朵里的金箍棒有多长吗?
,变的这个金箍棒的长度和数学课本的厚度一样。(缺乏1厘米)
3。接下来安排了一个测量方法的习题,下面的测量方法正确吗?
4.考虑2:1毫米到底有多长?
:请同学们拿出尺子
(1)找一找:互相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2)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
(3)填一填:1厘米= ___毫米
本环节主要通过让学生通过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