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萧红:一串凄婉的歌谣
一、寂寞人生路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1911年2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萧红为逃婚,毅然离家出走,一个人从哈尔滨流浪到北京。193第六章、萧红:一串凄婉的歌谣
一、寂寞人生路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1911年2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萧红为逃婚,毅然离家出走,一个人从哈尔滨流浪到北京。1931年1月无奈之下仍旧回到哈尔滨。
回家后被软禁10个月,再次逃离家庭,后生活困窘与未婚夫同居怀孕。1932年间,被抛弃在旅馆,得到萧军等人的救助。
1934年萧军萧红来到青岛,该年9月萧红完成长篇《生死场》。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936年东渡日本以疏解情感困扰,没有任何效果,1937年1月回到上海。鲁迅的去世令她悲痛万分,写下一组文章悼念。
抗战开始,与萧军发生分歧,1938年分手,随后与端木蕻良结婚。
1940年到达香港,体弱多病,创作两部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和《马伯乐》,一部中篇小说《小城三月》等。
1942年1月22日,在一所临时医院里逝世,葬于香港。
对爱怀着永远的憧憬和追求
2、萧红旧照
二、萧红的创作
1、《生死场》的复杂内涵
写于1934年
用惨烈的笔调刻画王婆、金枝、月英等北方女性的生存境况,表现他们在生与死的边缘挣扎的痛苦。
萧红《生死场》序
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 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鲁迅
《生死场》读后记(胡风)
“蚊子似的生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地死亡,用自己的血汗自己的生命肥沃了大地,种出食粮,养出畜类,勤勤苦苦地蠕动在自然的暴君和两条腿的暴君底威力下面。”
“这些蚁子一样的愚夫愚妇们就悲壮地站上了神圣的民族战争的底线。蚁子似的为死而生的他们现在是巨人似的为生而死了。”
思考题:
1)、《生死场》只是一部抗日小说吗?
2)、请以“生命的悲悯”为题,展开对萧红作品的讨论。
2、《呼兰河传》
写于1941年。阅历了人生之后写的一本童年回忆录 。
通过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将呼兰小镇上的人物、风俗串联起来。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刻记忆,同时也对故乡的人民怀有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艺术特征:
1)、总体上有一种哀婉的怀旧倾向,响彻着人生的悲悯.
2)、语言真率、自然又不免稚嫩,童话般的色彩。
3)、是诗,是画,是歌。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茅盾
《呼兰河传》序(茅盾)
对于生活曾经寄以美好的希望但又屡次“幻灭”了的人,是寂寞的;对于自己的能力有自信,对于自己工作也有远大的计划,但是生活的苦酒却又使她颇为悒悒不能振作,而又因此感到苦闷焦躁的人,当然会加倍的寂寞;这样精神上寂寞的人一旦发觉了自己的生命之灯快将熄灭,因而一切都无从“补救”的时候,那她的寂寞的悲哀恐怕不是语言可以形容的。
三、总结
1、前期
主要以阶级意识与民族意识为主,但也不排除女性特有的对生命的悲悯,如《生死场》所写。
2、后期
在《呼兰河传》和《马伯乐》中,一个突出主题是对国民性的批判,即所谓启蒙意识。但就这一时期总体倾向来说,却多是浸透着人生感慨的童年回忆。
萧红创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