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旅游星级饭店开展战略规划
〔2006年——2021年〕
〔征求意见稿〕
四川省旅游星级饭店评定委员会
2006年5月
目 录
〞、“甲等旅馆〞、“乙等旅馆〞之类。其中较为著名的、条件相对较好的新式旅馆有位于少城东街的“沙利文饭店〞,位于骡马市街的“中国旅行社成都招待所〞,位于提督西街的“四川旅行社成都招待所〞,位于春熙西路的“春熙饭店〞等。
抗战时期,随着政府机关、工矿企业、文化团体和居民大量内迁,四川地区大型旅馆的增长幅度超过了战前30年间的总和
为了方便对旅馆业进行管理,民国时期有关当局采用房价、接待能力、资本额等标准划分旅馆等级,由此出现了不同等级的旅馆。如民国初年,四川省会警察厅依据旅馆所收旅费的不同,把旅馆分为上、中、下三等。至1937年,由于新式旅馆的出现、旅馆规模的扩大和物价的上涨等原因,四川省会公安局又重新制定了旅馆等级的划分方法。这种方法是按照旅馆客房数的多少确定旅馆的等级,“未满五间者为戊等,未满十间者为丁等,十间以上未满二十间者为丙等,在二十间以上未满三十间者为乙等,在三十间以上者为甲等,在五十间以上者为特等〞。按照这一划分标准,1944年,成都有特等旅馆九家,甲等旅馆四十六家,乙等旅馆五十四家,丙等旅馆一百二十一家,丁等和戊等旅馆四百三十六家。处于内地的四川虽然在旅馆等级划分方法上与北京和上海等城市相类似,但规模却相差很远,成都根本没有房间数在100间以上的大型旅馆,可见四川旅馆业的开展水平尚处于较低阶段。
二、新中国成立后四川住宿业的开展情况
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之前,四川大局部饭店属于事业型单位,成都较有名的是建于1957年的金牛坝招待所和建于1959年的锦江宾馆,重庆较有名的是建于1951年的市交际处第一招待所〔后改为人民宾馆〕和建国后改为西南军政委员会交际处第一招待所〔重庆宾馆的前身〕等等。这些招待所主要承当地方大型会议、当地重要客人和局部外事接待任务。
改革开放后,四川旅游业开展迅速,但饭店接待能力和水平明显缺乏。为此,1978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饭店的建设问题,确定由国家投资在成都和重庆两市各建一座500床位的旅游饭店。同时,在成都、乐山、灌县、峨眉山和重庆、大足等地选定一些住宿点进行改造和扩建。到1980年上半年,全省可供国际旅游接待的床位到达1230张。经过努力,到1984年全省可供外宾住宿的床位已超过2000个,但是仍跟不上旅游业开展的速度,1985年,全省接待国际旅游者人数首次突破10万人次,“住房危机〞更加凸现。
1984年以后,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化,地方和部门筹资新建高档次宾馆饭店的积极性普遍高涨。在四川,除重庆扬子江饭店和成都岷山饭店外,其他部门和地方修建的宾馆数量日益增多,档次也越来越高。省内原有的旅游饭店,如锦江宾馆、重庆人民宾馆、乐山嘉州宾馆等也先后进行了改造,提升了档次。到
1987年,全省仅川东、川西两条旅游线上可用于国际旅游者接待的饭店已有31家,总床位超过11000张,根本满足了当时旅游业开展需要。
1987年以后,成渝两市一批新建的饭店先后开业,省内其他对外开放的城市和旅游景区也陆续新建或改造出一批可供外宾下榻的宾馆与饭店,海外旅游者住宿难的问题在大局部地区得到缓解,开展到1990年,全省涉外饭店共有93家,总床位近3万张,几乎普及省内各市、地、州的对外开放县和主要旅游景区。饭店业供过于求的趋向开始显现,旅游饭店经营进入质量竞争的阶段。
第二节 四川星级饭店开展概述
随着旅游事业的开展,竞争加剧,为了促进中国饭店业的科学、健康开展,形成有效的市场秩序,1988年国家旅游局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涉外饭店星级标准?,推出了中国饭店业的星级管理制度。1993年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发布编号为GB/T14308—1993的?旅游涉外饭店星级划分与评定?的国家标
准,这是我国旅游业第一个国家标准,大大推动了饭店业与国际惯例的接轨。2000年3月,国家旅游局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饭店星级评定工作的通知?,下放了旅游饭店的星级评定权。1997年和2003年又先后两次对星评标准进行了修订,提高了对饭店建设、管理的专业化要求。饭店星级评定制度的改革与星评标准的不断完善,极大地调动了饭店企业的积极性,也推动了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职能的转变,形成了合理分工、责权统一的分级管理体制。
经过十多年的开展,到1990年四川产生了首批星级饭店,这是四川饭店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纵观从1990年到现在二十多年的
开展,四川的星级饭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与地方经济和旅游业开展相配套,逐步形成了一个较为标准、较为成熟的综合性产业体系,其开
四川旅游星级饭店的发展战略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