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全市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徐州市外经贸局开发区处
开发区是开放型经济进展和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开发区产业竞争力
是开发区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开发区的产业进展反映着地区经济社会
进展的总体水平,决定着一样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均居
于第二位,实际到帐外资和基础设施投入位列第三。从全省 111 个省级开
发区建设水平的要紧经济指标来看,2007 年徐州经济开发区列第 29 位,其
他开发区在第三、第四板块,处中下游,与全省平均水平差不较大。以上
咨询题与我市开发区产业进展存在必定联系。调查结果汇总分析表明,我
市省级开发区产业存在四个突出咨询题。
一是开发区产业集聚度较低,综合带动能力不强。据调查,我市开发
区企业的经营范畴比较广,涉及了 20 多个行业,包括矿山、冶金、建筑专
用设备制造、铁合金冶炼、结构性金属制品制造、常用有色金属冶炼、交
通运输设备制造、肥料制造等等。每个园区都确定了 3 个以上主导产业,
体现了产业不够集聚。每个开发区前三位产业中类企业数量少,规模小。
仅徐州经济开发区的专用设备制造企业共 21 家,业务总收入达 333 亿元,
初步形成产业集聚规模;邳州经济开发区的胶合板制造产业具有 19 家企业,
但业务收入总量不高,为 亿元。其余开发区的产业中类里,企业数量
都仅为个位数,只有 1 家企业的现象普遍存在。整体经济总量和企业规模
都较小,在从业人员和社会奉献率等方面关于园区整体经济带动辐射作用
不强。
二是产业同构化严峻,集群程度不高。各开发区之间,产业交叉现象
比较普遍。徐州经济开发区和丰县经济开发区在“结构性金属制品制造”
产业重复,徐州工业园区和新沂经济开发区在“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产业
重复,沛县经济开发区和邳州经济开发区在“常用有色金属冶炼”产业重
复,同时与丰县经济开发区在“电工器材制造”重合(见附表)。另外从实
际调研情形来看,徐州经济开发区和铜山经济开发区在“工程机械”方面,
新沂经济开发区与睢宁经济开发区在“纺织服装”类存在相互雷同的情形。
开发区内要紧产业相互重复,彼此竞争,使得在开发区内无法形成产业集
群集聚,达到规模经济效应。布局零散、相互孤立,也阻碍了企业之间进
一步的协同配套,生产成本降低,不利于开发区内主导产业的做大做强。
三是产业层次偏低,进展后劲不足。产业结构单一,以邳州人造板制
造产业为例,共有企业 19 家,吸纳就业人数 2999 人,2007 年末业务总收入 亿元,工业增加值 亿元。产品要紧以低端板材为主,虽企业数居
于要紧产业第 2 位,但业务收入量却位于 12 位。要紧产业差不多为资源类、
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现代服务业、技术密集型和高新技术类产业处于空白。
这些因素直截了当导致园区产业缺乏竞争力,产品附加值低,销售收入低,
进展后劲乏力。
加快全市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