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新冠疫情下.pdf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新冠疫情下,中国货币政策如何发力
作者:暂无
来源:《新财富》 2020 年第 5 期
新冠疫情下,需求调节工具的总量型常规货币政策无法完全解决巨大外生冲击带来的实体
经济局部失衡问题,精准的非常规结构性货,新冠疫情给实体经济带来的影响不属于正常的周期性波动,而且供需两端、国内国
外都有影响。作为需求调节工具的总量型常规货币政策,可能无法完全解决巨大外生冲击带来
的实体经济局部失衡问题,精准的非常规结构性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可能会更有效。
疫情期间的中国货币政策
中国的货币政策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以数量型货币政策为主,价格型货币政策(利率政
策)为辅;二是在数量型货币政策中,以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为主,回购/逆回购和对金融机构贷
款等为辅;三是货币政策目标多元,经济增长、房地产调控、普惠金融、股票市场、汇率稳定、
资本流动等都是关注的目标。
数量型货币政策和价格型货币政策,主要是中介指标选择上的差异。当然,二者无法完全
分割,往往数量型货币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名义利率或者金融机构资金成本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反之亦然。比如,存款准备金率下调时,银行可以贷出更多资金,同时,由于存款的使用率更
高,银行的贷款平均资金成本也会下降。数量型货币政策中,存款准备金率调整面向所有相关
金融机构,而以中期借贷便利(MLF)为主的对金融机构再贷款和操作期限更短的回购/拟回购
操作的流动性获取,则取决于金融机构自身的选择。
同时,我国信贷市场的供需规模并非利率主导。从信贷供给的角度来看,信贷限额控制是
央行经常使用的稳定货币供给的工具,这种数量型控制手段会使得银行的信贷供给脱离了利率
因素的影响。从信贷需求的角度来看,由于金融体系内过剩的流动性会带来对市场利率不敏感
的投机需求,一部分信贷资金流入了投机性的行业,比如房地产,而正常的对利率敏感的投资
需求反而无法得到满足。同时,比较容易获得政府信用支撑的企业,尤其是台,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得信贷,降低了其贷款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
新冠疫情给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带来的复杂影响,给我国的货币政策制定带来了巨大的挑
战。央行采取了多种货币政策手段来缓解疫情带来的冲击,包括:通过降准、中期借贷便利和
逆回购释放整体流动性以维持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裕和股票市场稳定; 通过定向降准和中期借贷
便利操作,向市场释放了大量的长期资金,主要目标支持普惠金融和中小微企业融资,增加信
贷供给,降低融资成本;设立专项再贷款支持银行向重点医疗防控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生产、运
输和销售的重点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并通过财政贴息进一步降低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企业的融资成本;开展央行票据互换(CBS)操作,换入商业银行发行的永续债,支持银行发行永续债
补充资本,以增强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并未跟随美联储降息,而是保持了利率的平稳,维护
资本账户的稳定;下调金融机构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推动银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强银
行的贷款意愿,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
未来货币政策的着力点
央行在疫情期间采取的多样化货币政策

新冠疫情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