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融合的发展历程与知识讲座
第一页,共51页。
2008年,我国大部制改革后成立了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了贯彻中共十七大提出的“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两化融合)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任务,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推进两化融合方面。由于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全面提升了德国传统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第十九页,共51页。
案例-江苏省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实施了制造业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示范工程,遴选了、、、、、并行设计、虚拟产品样机、网络化协调设计和、、 等先进制造和管理技术推广应用到支柱型传统产业企业,并在有条件的企业实施了、网络化制造、敏捷制造、 等先进制造模式,同时一些骨干企业还开发并应用了大量的生产管理软件和过程控制技术帮助企业提高自身产能
第二十页,共51页。
“两化”融合案例-江苏省
“十五”期间,江苏省重点推进汽车行业信息技术应用和工业装备的数控化改造。全市装备制造业总资产超亿元的企业中,通过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新产品开发能力提高100%,开发速度提高20%,生产效率提高15%,企业的采购周期缩短了60%。实施了区域性网络化制造系统工程,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环节由产业链的中间向两端延伸。信息技术应用层面逐渐由大中型企业向中小企业覆盖,激发了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
第二十一页,共51页。
第二十二页,共51页。
二、基础理论
成为世界 500 强或 500 大,信息技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波音公司把握的只是组装,其他的全部都外包制造,而且它现在计划连组装也外包出去,所以波音公司最后将会成为没有制造的全世界最强的飞机制造公司。维系波音公司的,是一个综合的、高性能的信息平台,没有这个平台,波音公司不复存在
中国的高铁沸沸扬扬,是中国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进步,但没有进口的零部件,任何高铁都无法正常运作。所以,我国工业在迅速变大,快速变强的过程中,“大而不强,受制于人”这八个字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二十三页,共51页。
二、基础理论
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怎样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特别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推进、改进制造、管理,这对江苏工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
手段不先进、管理水平和
能力弱,只有通过工业化
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通
过信息化的改造,才能彻
底地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十四页,共51页。
二、基础理论
企业为什么能生存?企业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把整个社会资源组合起来,进而满足需求。在互联网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首先要明确这种满足、这种需要是什么?怎样满足这种需求然后再进行低成本、高水平的制造提供商品成品?这对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两化融合正好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工业企业在转型时期,如果没有
信息化的支撑,它如何去明确
需求?如何高效率、低成本地
组织资源制造产品,然后去满
足这种需要
第二十五页,共51页。
二、基础理论
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但工业化并不能狭隘地仅仅理解为工业发展。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第二十六页,共51页。
二、基础理论
工业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十七页,共51页。
二、基础理论
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继采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的一个新的社会形态,所以绝对不能孤立的看待信息化,而是要把信息化作为工业化后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
第二十八页,共51页。
二、基础理论
广义上讲,两化融合是信息化与工业的融合、信息化与服务产业的融合与信息化与整个经济社会的融合。从狭义上讲,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指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信息化成为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常规手段。信息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不再相互独立进行,不再是单方的带动和促进关系,而是两者在技术、产品、管理等各个层次相互交融,彼此不可分割,并催生工业电子、工业软件、工业信息服务业等新产业
第二十九页,共51页。
“两化”融合需求供给模型
二、基础理论
第三十页,共51页。
二、基础理论
两化融合发展的特征是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一体化。信息化不只是与某个门类工业融合,而且是与所有工业门类都融合。信息化不只是与工业企业的某个环节融合,而且是与采购、设计、生产、销售、客服等多个环节融合。两化融合不仅体现在技术、产品层面,还体现在管理、产业层面。此外,两化融合把生产和管理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管控一体化
第三十一页,共51页。
案例-061基地“流动医院”
2010年12月15日,由63辆特种车辆、18个挂车组成的9套移动医院车辆,正式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061基地所属的苏州江南航天机电工业有限公司启程,前往医疗条件较为匮乏的赞比亚
两化融合发展及知识讲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