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思想的柔道生存发展观上个世纪 70 年代,一位研究学者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发现了“儒”字,这是此字出现的最早的文物证明, “儒”字在殷商时代就已经存在,主要意指殷商名族的教士,他们参与祭祀、经营丧葬和为人相礼等活动的开展。是与宗教有关活动有关的意义。到商朝灭亡,西周取代商朝,儒的意义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儒是指殷民族的教士,靠他们的礼教知识为衣食之端。儒的即指亡国遗民忍辱负重的柔道生存观。直到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及后来儒家思想的开始形成以前,儒一直以民间的方术形态存在于社会之中。虽然它的形态发生了一定变化,而唯一没有变化的是柔道观念贯穿着儒学思想发展的始终。孔子把儒术转变为儒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围绕着儒字为中心的学术思想,提高了儒道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地位。其实,作为“百花齐放”中的奇葩之一的儒家思想在始建之初,并不是主流思想,更没有占据主导地位,也不像现代人一样追捧和欢迎。所以我们可想而知那时它的影响力不足为提、甚至微乎其微,到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逐渐确立了儒家的政治统治地位宋、明、清理学性质的儒学,除了儒学基本理论框架外,增加了大量的形上学原理。主要变现为“仁者,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也”。后又经过 2000 多年的历史发展,如今已形成了燎原之势。可以说我们每个人思想上打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而且挥之不去,这是我们区别于西方人的主要特征。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儒家思想发展如此宏博壮大呢? 我个人从以下有个方面来阐释这个问题,一方面我们要从儒学的核心思想而着手,我们都知道儒学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围绕“礼”“仁”两个字展开。孔子说: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说明了"礼"与"仁" 的关系, "仁"是为人处世的根本, "礼"是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仁"是"礼"的内涵, "礼"是"仁"的表现形式, "礼"与"仁"互为表里。孔子处于战国向春秋过度礼崩乐坏的社会大混乱的时期,可孔子是一个严格等级制度的维护者和推行者。他所提出的“礼”“仁“势必打上了等级概念的烙印。这样轻松赢得了统治者的欢心, ”仁而不仁如礼何?人不仁如乐何? “哪个普通民众不希望受到公正的仁让和平等礼遇呢?要像受到这样的礼遇,就会自然而然地接收和消化儒家思想。以“礼”和“仁的核心思想”提出,既讨得了统治着阶级的欢心,又赢得了被统治阶级的喜爱。上至于君王,下至于黎民都会主动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和制约。另一方面,重要的原因是它的实用性、功力性推动了人们主动了积极得接收它。它鼓励人们追求现实的成功,有强烈的成就动机孔子说: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明确向我们宣扬了功名的道路,儒生文化在人生价值观方面具有强烈的成就动机。从这两方面来看,我们终于知道儒家思想被众人所接受的原因了。其实,它的发展之路也正与儒家经典之作《中庸》的精髓文化道理都是相通的, “致中和”、“达中和”,就是采取的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冒进不保守、稳打稳扎、有计划、有步骤恰到好处的适当的做法以及善于变通、灵活处理的机智行为方式。走中庸之路,不得罪任何人,广交天下好友,一种虔诚谦意态度善待每一个人。由此,我认为中庸之路可以比喻为水。老子曰: “上善若水”这美好的东西就是水,中庸之道就像水一样完美极致。因为它具备了水的很多美好品质,他们之间有很多的相似性。水是流动的、善
儒学思想的柔道生存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