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痤疮1号汤联合火针疗法治疗痰热瘀结型痤疮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 探究自拟痤疮1号汤联合火针疗法治疗痰热瘀结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3月—2018年7月收治的痰热瘀结型痤疮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10 g,陳皮10 g,红花10 g,甘草5 g。随症加减:面皮油腻加麦芽、山楂;囊肿症状甚者加浙贝、莪术;合欢皮、何首乌藤等药可用于失眠者;知母、旱莲草等药则针对阴虚火旺者;白扁豆、白术用于湿胜者;大黄、枳实用于便秘者;莲子心、栀子用于焦虑甚者;柴胡、白芍用于肝郁者。上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服用。2组均连续治疗4周。
观察指标 ①比较2组治疗效果;②记录2组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恶心、腹泻、红肿、疼痛等不良反应;③对2组进行为期2个月的随访,记录患者复发情况。
疗效标准 依照皮损程度、数量、颜色、大小、疼痛等临床表现以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疗效评估[3],分为①痊愈:皮损消退,颜色消退或仅轻微色素沉着,症状消失,减少比率>95%;②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症状明显减轻,积分减少比率70-90%;③有效:皮损部分消退,症状改善,积分减少比率50-70%;④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或临床症状反见加重,积分减少比率<50%。中医证候积分是由皮损程度、数量、颜色、大小、疼痛四项积分之和构成,积分减少比率=疗前中医证候积分-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疗前中医证候积分。 统计学方法 ,以P<。
2 结果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见表1。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出现1例红肿,2例疼痛,未出现腹泻和恶心,对照组出现3例恶心,1例腹泻,4例红肿,3例疼痛,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2组复发率比较 对2组进行为期2个月的随访发现,观察组患者出现2例复发,对照组患者出现10例复发,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痤疮属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症,其发生发展与毛囊皮脂腺开口过度角化、皮脂腺分泌过多、细菌感染、内分泌紊乱等因素有关。该病可在患者颜面部形成脓包、囊肿、结节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及交际活动。目前对该病的治疗主要是抗生素口服加维甲酸外用,但长期使用不但可导致疗效下降,亦会有严重的药物副作用,故如何有效降低副作用,提高疗效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中医已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且有文献[4]报道,中医辅助火针治疗皮肤疾病具有一定正面价值。中医学认为痤疮归于“肺风粉刺”范畴,病性属实热,且多发于肺胃二经,可由以下三种因素引起[5]:①风热侵体,引起肺火上升熏蒸于面,面部肌肤受血热影响而热毒瘀阻不散,且时日越久则阻滞越甚,痰结血瘀而成囊肿和/或结节;②脾、肺、胃部存有郁热,脉阻交结,外加邪气侵体,热毒郁结不散,毒气蒸腾上行,浮于面部肌肉腠理,表现为脓包、丘疹;③饮食无节律,肥甘厚腻食之过多,使得体内湿热之气蕴结于
自拟痤疮1号汤联合火针疗法治疗痰热瘀结型痤疮的临床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