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提倡“咬文嚼字”
新学期伊始,学校语文组里听课活动又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开课老师在每堂课都努力体现出语文的课改精神。认真听课之余,真让人受益匪浅。可大家在评课时也发现存有偏离语文课改精神的问题,存在剑走偏锋的语句的品读,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实,理解不透,又何谈情感培养呢?
这里想起某省教坛新秀上的《我与地坛》一课,这堂课据说是他成名之作。上课开始老师利用了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导入,课中老师采用跳读的形式研读课文,课末调动学生感情,让学生说说各自母亲,一边放歌手满文军的歌曲《懂你》,学生说到动情处,边说边流泪。教学效果似乎相当好,听课老师几乎一致称赞。而后由钱梦龙老师评课,钱老认为那是一种失败,原因很简单,学生是为自己对自己的母亲有愧而流泪,不是因为阅读文本被文中形象史铁生的母亲感动。这种急于引入课外学习资源,在学生对课文语言未能深入阅读,甚至还只是一知半解,就追求课堂的人文性和教学过程的情感培养,似乎增大了教学内容的“文化含量”,但同样是不可取的,同属忽视文本教学的不良倾向。
还有过分强调综合、自主甚至课本剧表演的现象,进而把语文课上成了综合课、表演课和自由课等。
这种语文课堂过于注重形式的浮华,对生活体验的反复引入,或者呈现给学生更多的是视觉的冲撞,而非实实在在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可见这些做法把情感培养和文本学习脱离开来,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造成“语言的缺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没有血肉的躯壳。
新课标大大拓宽了课程教学资源,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的理念,倡导了在生活中学语文和用语文的理念。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其目的是为了把语文课上得更好更活,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在课堂学习实践的基石或说其核心资源还是实实在在的文本材料,其他资源的介入应该只能起到辅助功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清醒地认识到教科书(课本)是主要课程资源,要特别注意发挥教科书的使用,防止主要课程资源的泛化。主要课程资源泛化的后果,只能是“课内损失课外补”,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很明显,文本阅读不仅是培养语文素养的一方面,而且识字、语言积累和写作,都离不开文本学习。一个人的语文素质、人文素养直接来自他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其中,阅读是基础、是关键。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与心灵的沟通。从文本的言语中去倾听伟大心灵的搏动,感悟言语世界的奥秘,打好语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优秀作品其魅力很大程度上在语言文字之中,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文本,才能真正感受领悟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理解其语言文字的深层内涵,才能真正吸收其艺术营养。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树立起语文课程意识,想想我们应该教什么,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语文”教学内容,注意所选定的教学内容是否能实现教学目标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展开的课堂师生活动必须是指向教学目标的。不管教学手段是传统或现代、是听说或读写、是自主阅读抑或合作探究,我想其目的应该是让学生有足够机会接触语言材料,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认读(包括朗读)、积累和体验,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章主旨,揣摩作者思路,品味语言妙处,复述与整理,质疑、探究与拓展,从而展开有效的语文课堂“对话”过程,促进学生在充分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真正培养语文素养,而
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提倡咬文嚼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