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贝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 观察患者心肾功能的变化。方法 5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均给予厄贝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 采取病例自Hg) 33例、%;治疗12周时血压降至2级(160/100 mm Hg)以下的患者55例、%, 达标(<140/90 mm Hg) 49例、%。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12周时的24 h平均收缩压分别为(±)、(±)、(±)mm Hg, 24 h平均舒张压分别为(±)、(±)、(±)mm Hg。治疗4周、治疗12周后, 24 h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均低于治疗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 2 治疗前后LVEF、mALB、Cre、ALT、LDL-C、TG情况 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12周时的LVEF水平分别为(±)、(±)、(±)%。治疗4周、治疗12周后, LVE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12周时的mALB水平分别为(±)、(±)、(±)mg/L, 治疗4周、治疗12周后, mALB水平均低于治疗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12周时的Cre水平分别为(±)、(±)、(±)μmol/L, 治疗4周、治疗12周后, Cre水平低于治疗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12周时的ALT水平分别为(±)、(±)、(±)IU/L, 治疗4周、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12周时的LDL-C水平分别为(±)、(±)、(±)mmol/L, 治疗4周、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12周时的TG水平分别为(±)、(±)、(±)mmol/L, 治疗4周、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高血压是现阶段发病率较高的慢病, 尤其在老年人群当中, 发病率尤高。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的产生、发展密切相关, 如果血压控制不理想, 会对患者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造成严重损害, 影响生活质量[3, 4]。目前对于高血压病3级的患者临床多采用2种或2种以上的药物治疗。并且多选取不同药理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降压的同时, 也要尽可能的减少不良反应。老年高血压患者, 以收缩压升高为主, 多伴有液体潴留, 各个器官功能都处于边缘状态[5, 6]。所以选用降压药物要综合兼顾这些特点, 既要降压达标, 保护靶器官, 又要减少不良反应。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作为降压首选药物, 可有效降压, 保
厄贝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