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赤壁赋》教学设计[5].doc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苏轼月夜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在主客问答的理性思辨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2、熟读成诵,感受文辞优美的语言特色。
3、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重的语言描摹这段的秋江月夜图景。
教学预设
作者描写了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3)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
教学预设:
①夜游赤壁之乐
乐 ②饮酒赋诗之乐

澄清之美 情景交融
③入景之乐 ——— 浑然之美 记叙、描写和抒情相结合
浩瀚之美
乐: 清风明月、水天一色
(景美)朦胧迷离、羽化登仙
3、闻啸歌之音,辨悲情
第二自然段作者情感由乐转悲,歌声箫曲似有深意,当细细辨之。作者的情感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悲又从何而来?
教学预设:
①从歌声中来——政治失意-—功业难成
悲 ②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
③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变幻无常-—命运无常
④从个人境遇中来-—人生苦短,生命短暂—-人生短暂
4、听主客问答,悟理趣
面对人生短促而功业难成的悲哀,苏轼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
(1)探究第四段的思路、说明分层理由;分别用一对表示矛盾关系的词语来概括层意。
  可分为两个层次:
  一:变和不变
  二:取和不取
(注意抓住“且夫"等关键性词语来理清思路)
(2)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和不变”的词句,并深化理解。
教学预设:
句子: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那么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那么物和我皆无尽也。
理解: 水 月 人
变: 逝者如斯 盈虚者如彼 生老病死
不变: 未尝往也 卒莫消长也 精神永存
代代相承
(3)比较客和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和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
物 人
客: 无穷 不变 须臾 变化 (片面) (悲)
苏轼: 物和人都是既变又不变 (全面) (喜)
(用全面的观点去对待事物、分析问题,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辩。)
(4)请学生从已学过的课文中,寻找事例来证明“变和不变”之理。
(5)分析第二层“取和不取"
取 不取
清风明月 非吾之所有
(大自然是一部抚慰人心灵、开

《赤壁赋》教学设计[5]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hetyo
  • 文件大小38 KB
  • 时间2022-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