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电影 电影的诗
刘瑞敏 《幼儿园》是前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1983年摄制的,由莫斯科电影节银奖得主诗人叶夫图申科编剧导演并亲自演出。影片真切感人,充满了浓郁的诗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那么,《幼儿园》与众不同的魅力从何而来呢?我诗的电影 电影的诗
刘瑞敏 《幼儿园》是前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1983年摄制的,由莫斯科电影节银奖得主诗人叶夫图申科编剧导演并亲自演出。影片真切感人,充满了浓郁的诗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那么,《幼儿园》与众不同的魅力从何而来呢?我认为主要有四点:
第一,是从新的角度去阐释了传统的题材。影片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德军进攻莫斯科,十岁男孩冉尼亚的爸爸上了前线,妈妈用金戒指委托女列车员把冉尼亚带上撤退的火车。途中,列车遭空袭被炸。就在此时,冉尼亚的妈妈正在敌后战场,她在原野、丛林为游击队员们演唱。冉尼亚的爸爸不幸受伤被俘,一个德国军官审问他,却看到了冉尼亚拉琴的照片。德国军官也喜爱俄罗斯文学,他说,他的儿子也拉小提琴。于是,他让手下把冉尼亚爸爸送进战俘营,而没有交给残酷的党卫军。
在另一列火车,冉尼亚好心为一个盲人拉小提琴,帮他乞讨钱物,却发现他是害怕上战场而装瞎。在一个小镇的车站上,冉尼亚下了车,他流浪街头,因饥饿难耐偷吃小贩土豆而被打。女盗贼丽莉娅救走冉尼亚,团伙头子什皮里却逼冉尼亚偷东西。丽莉娅良心发现,打死什皮里,带冉尼亚逃往西伯利亚。途中,他们应邀参加了一个婚礼宴会,这是为即将开往前线的小伙子们举行的。当新郎们告别新娘走上征程的时候,一些身穿黑衣的寡妇们正从军委办事处走出来,她们手里是丈夫的阵亡通知书。终于,丽莉亚和冉尼亚到了目的地,在奶奶家,他们洗了个痛快的蒸汽浴。
冉尼亚又上学了,他和会跳舞的小孩托里扬成了好朋友。托里扬找到一位从列宁格勒来的提琴师,想请他为冉尼亚做把小提琴。病重的提琴师把珍藏在床底下的小提琴送给了孩子,就离开了人间。而丽莉娅给冉尼亚留了个字条就悄然离去了。冉尼亚追到火车站,托里扬把小提琴交给他,冉尼亚却跳上了一辆军用列车,列车在汽笛声中驶向远方。车上,吉普赛人在唱歌,冉尼亚拉起了小提琴,和他们一起歌唱。
战争结束了,一位年轻的战士把钟楼上红五星的罩子取下,红星闪闪灼人双眼;在欢庆的队伍中,孩子们拉着小提琴走过红场,最前面的就是冉尼亚和一个德国男孩――那个德国军官的孩子;在战士们的行列中,每人都捧着一个金鱼缸……
这部电影并未沿袭从正面描述苏德两军交战的传统思路,而是以现代人的眼光审视过去的战争,思考今天的现实。影片通过冉尼亚在战争中不平凡的经历,揭示出那场战争对童年的摧残,表现出那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不同的人的本性。这种构思就非常新奇而巧妙。我们知道,艺术作品应从现实生活出发,力求再现现实,充分表现世界的许多复杂内容,鲜明地揭示了各现象间的深刻的联系,创造出最大的真实感,同时它又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复印,而是根据拥有的生活素材,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构思上表现出创作者的主观感受。而这部影片新奇巧妙的构思,正表现了诗人导演的睿智。
第二,淡化了情节。电影的编导叶夫图申科是位抒情诗人,而非说故事的人。前面我描述了影片的情节,那只是为了方便我们分析作品的构思。实际上,在电影中,那些情节都只是一个个叙事片断,完全是跳跃的,是意识流的。我
诗的电影 电影的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