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阶段”的自我认同
陈 颖综观中国文坛的武侠巨作,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堪称经典,该作更是影视界争相翻拍的鸿篇巨制。2008年新版《射雕英雄传》在“重情重义重改编”的原则下对剧情进行部分修改,在情感的处理上浓墨重彩,突出父子情、朋友望所在,成为“父亲法则”的替代。
自我建构过程中的另一重要元素是“他者”。拉康发现,处于6个月至18个月的婴儿时常对着镜子中自己的影像微笑。他们第一次意识到镜子中的形象属于自己,将破碎的自我形象逐渐拼贴成完整的自我,这一过程给婴儿带来了欢愉感。但拉康指出,镜中的“自我”实际上不是真正的自我,而是一个“他者”(Other),与母亲的形象以及周围环境一样并非自己的组成。婴儿无法理解这一点,反而将镜中的形象认同为理想的自我,进而执著地追求。这个“他者”,即婴儿在前“镜像阶段”中那个处于零碎片断下的自我所缺失的东西。因为 “不在场”(Absence),从而产生欲望。因此,婴儿将镜中的“他者”认同为自己的理想形象,将自己交付于一个陌生的“他者”,从而开始了自我认知的悲剧旅程,与原初的真实自我逐渐疏离。
因为谨记母亲 “好好照顾康弟”的重托,郭靖对冥顽不灵的杨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误入歧途、踏上不归路的杨康不离不弃,始终坚守兄长的使命。一方面,此等重托成为母亲欲望的一部分,转而成为“父亲法则”的组成,使得郭靖始终信守承诺;另一方面,杨康作为镜中的“他者”,这个理想的“自我”因为存在着欠缺,而敦促郭靖更加坚决地努力做到完美,使得自我认同的实现顺理成章。
杨康:俄狄浦斯情结的“自我流放”
“镜子阶段是场悲剧”。①相比较郭靖简单的童年经历,杨康似乎是一个饱含悲剧色彩的人物。同样是英雄之后,杨康的人生境遇却迥然不同。母亲包惜弱、生父杨铁心与养父完颜洪烈在杨康的成长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拉康认为,一开始,婴儿与母亲之间是二位一体的关系,婴儿幻想独占母亲,自身成为母亲的欲望;而当父亲出现后,他发现母亲的全部欲望是父亲而非自己,母亲的欲望矢量指向“菲勒斯”的能指――父亲。在对母亲的欲望被压抑的情况下,婴儿进入“俄狄浦斯阶段”,进而转向对“父亲法则”的欲望和认同。
在完全不知身世真相的情况下,杨康以金国小王爷完颜康的身份来到人世,与母亲包惜弱、“父亲”完颜洪烈生活在一起。对母亲的欲望和对“父亲法则”的欲望和认同理应成为杨康身份认同的必由之路。但是,由于母亲包惜弱不忘真情,依然只身生活在牛家村破屋的复制品里,完颜洪烈并非是母亲的欲望矢量;换言之,“父亲法则”的不在场,使得杨康的自我认同处于未完成阶段。
随后真正的父亲杨铁心意外出现,母亲毅然随夫而去,并从容而死。真正父亲形象的出现以及母亲欲望所指深深撼动杨康的精神世界,迫使他进入“俄狄浦斯阶段”。
杨铁心的出现,标志着“父亲法则”的确定。虽是一介莽夫,杨铁心所负有的,是杨康的父亲、师傅以及国家的代言,是真正“父亲法则”的象征,是社会文化体系的秩序代表。当对母亲的欲望受到压抑和阻止之时,杨康在“父亲法则”的威胁下,进入了认同“父亲法则”的自我认同过程。
但最终,杨康铤而走险,名曰“卧底”投奔完颜洪烈,实乃在自我的挣扎之中弃明投暗,最终落得悲惨下场。这是因为杨铁心所代表的“父亲法则”是其永远无法达到的
“镜像阶段”的自我认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