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中国文坛的武侠巨作,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堪称经典,该作更是影视界争相翻拍的鸿篇巨制。20xx年新版《射雕英雄传》在“重情重义重改编”的原则下对剧情进行部分修改,在情感的处理上浓墨重彩,突出父子情、朋友情,调整几个主要人物的戏份。特别是杨康,由原著中比武招亲首次出场到新版中第二集与郭靖同期出场,对人物的身世发展进行深度刻画,立体地展现了人物的心路历程。 本文试图通过对拉康的“镜像阶段”、“父亲法则”等核心理论的梳理,对新版《射雕英雄传》中郭靖与杨康的成长历程进行分析,说明“镜像阶段”中的自我认同、“父亲法则”的威胁和他者的存在使得郭靖成为盖世英雄,而使得杨康成为悲剧性人物。 “镜像阶段”:“自我”的构建 基于对弗洛伊德的探索,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雅克?拉康结合索绪尔的符号学、黑格尔的现象学等,发掘出自成体系的哲学思想。“镜像阶段”作为拉康理论的起始,认为自我认同的实现是对父权话语符号体系的抗争、认同和被建构;自我是一个不能控制自己命运的存在。 “镜像阶段”描述了婴儿时期人类自我身份认同的心理过程。第一阶段又称“前镜像阶段”,从出生至6个月大的婴儿对自己的身体没有统一的意识,只是感知到一些零碎的身体片断,比如粪便、脚趾等;从6个月到18个月,婴儿逐渐开始辨认出镜子中的形象属于“自我”。处于母亲怀抱的婴儿透过镜子中的母亲形象认同自我,但发觉父亲是母亲真正的欲望对象时,自身的失落感使之努力抗争“父亲法则”,进而转向认同父亲的话语符号秩序,得以与母亲重新结合,在新的社会文化体系中构建自己真正的身份。此时进入“俄狄浦斯阶段”。 当然,“镜像阶段”也带有象征意义,即在成长过程中,“父亲法则”的威胁和他者的认同不断引起身份的第二次、第三次等多次调适和认同。人类的成长过程是“镜像阶段”的多次重复。从郭靖和杨康身上,可以发现自我认同不断构建的过程。 郭靖:主体与“他者”的权衡 郭靖之所以成为一代大侠,与童年经历密切相关。身为英雄之后,失去父亲的郭靖跟母亲李萍生活在大漠,相依为命。他没有名义上或父权意义上的父亲,“郭啸天”这个名字只是一个符号,一个未报的血海深仇。但母亲李萍反复教导他要为父报仇,为大宋效力,潜移默化之中,身为男儿的使命使郭靖明白母亲全部欲望所在,成为“父亲法则”的替代。 自我建构过程中的另一重要元素是“他者”。拉康发现,处于6个月至18个月的婴儿时常对着镜子中自己的影像微笑。他们第一次意识到镜子中的形象属于自己,将破碎的自我形象逐渐拼贴成完整的自我,这一过程给婴儿带来了欢愉感。但拉康指出,镜中的“自我”实际上不是真正的自我,而是一个“他者”(Other),与母亲的形象以及周围环境一样并非自己的组成。婴儿无法理解这一点,反而将镜中的形象认同为理想的自我,进而执著地追求。这个“他者”,即婴儿在前“镜像阶段”中那个处于零碎片断下的自我所缺失的东西。因为 “不在场”(Absence),从而产生欲望。因此,婴儿将镜中的“他者”认同为自己的理想形象,将自己交付于一个陌生的“他者”,从而开始了自我认知的悲剧旅程,与原初的真实自我逐渐疏离。 因为谨记母亲 “好好照顾康弟”的重托,郭靖对冥顽不灵的杨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误入歧途、踏上不归路的杨康不离不弃,始终坚守兄长的使命。一方面,此等重托成为母亲欲望的一部
“镜像阶段”的自我认同 镜像阶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