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目前,国际金融本科课程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教材体系不完善,很难满足国际金融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应用性内容讲述不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待提升等方面。本文立足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要求,提出整合国际金融教学内容,完善教材体系,运用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以及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等措施,将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被动式教学模式转变成以应用和实践为主体,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国际金融应用型本科案例讨论校外实训
国际金融这门本科课程是以国际金融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如何促进一国国际收支均衡的金融学科。该课程是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层次的基础课程,在管理类和经济类专业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其先导课程一般会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基础,由于专业的差别,其后续课程会随之有所差异。开设国际金融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国际金融市场的了解和对国家国际金融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一、国际金融本科课程与应用型本科教育存在的差距
应用型本科教育,注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精神。而目前我国高校实践教学以专业课程教学为主,课程教学又以本课程为体系形成实践教学要求,在国际金融教学领域普遍存在脱离金融工作实际情况,强调课程为主,割裂课程间联系,最终脱离实践的现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居主导地位,教与学内容的取舍、实施的方式、实际运作中的控制权、效果的评定等,几乎都是由教师决定的。虽然近年来高校特别是本科高校在教学工作中比较关注理论性和创新性的知识,但教学环境偏于理想状态,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对企业运作整体真实情况的了解,在进入社会之初,普遍存在不适应的情况。为此,不少高校采取到企业实习的形式,然而受学制和实习岗位限制,学生难以了解金融工作的全貌,实效并不明显。此外,在国际金融本科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端,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抑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材体系有待完善
从该门课程的教材来看,虽然教材数目种类林林总总,但很少有教材能够既满足教学内容组织具有系统逻辑性、表述准确而精炼的要求,又能满足宏观微观内容构造合理,知识点有所延伸的要求。此外,国际金融是一个变化非常快的鲜活领域,在这个领域内,新观点、新问题和新动向层出不穷,光靠一本教材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随着金融全球化趋势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加快,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过程中,国际金融变化日新月异,国际金融教科书不可能涵盖所有的内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对教材里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要继续吸收和理解国际金融里面的一些新的发展,并将两者有机结合,通过有效合适的方法传递给学生。
2、应用性的内容讲述不够
根据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要求,国际金融本科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满足实践和创新型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宗旨。如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各国货币汇率变化无常且波动幅度在进一步加剧。我国的人民币与外币的汇率也经常大幅度变化,且自2011年底以来出现了“双向”波动的趋势。汇率波动趋势的变化和波动幅度的加大,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我国进出口企业的贸易业
【精品】专业论文文献 -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