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渔父教案.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渔父教案
教学目的: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讨论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观
3、考虑人生的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合作探究,互相解读,积累文言知识
2、讨论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安康的人生观
游于江潭(状语后置句)
是以见放(被动句) 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句)
遂去,不复和言(省略句)) 自令放为(宾语前置句、被动句)
安能以身之察察(定语后置句)
四、分析文本,探究人物形象
1、 掌握文言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解读课文,,分别请两位同学扮演屈原和渔父的角色,其他部分全班齐读.
本文塑造了两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显示了他们怎样的处世态度?
  (本文通过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描绘,品味人物形象.)
类别
屈原
渔父
肖像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莞尔而笑
动作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鼓枻而去
语言
举世皆浊……我独醒
新沐者……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圣人不凝滞……自令放为?
沧浪之水……可以濯吾足。
屈原的肖像描写“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刻画出了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的状态,表达他当时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人生态度。
而对渔父的肖像描写“莞尔而笑"那么写出了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和世无争,淡泊名利,把一切都看透了的感觉。
其实屈原和渔父的动作描写跟肖像描写一样传神,寥寥几个字,写出了两人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一个是“游于江潭,行吟泽畔”,一个是“鼓木枻而去”,一个忧国忧民,一个潇洒豁达。
文中描写屈原的语言“举世皆浊…我独醒",表现了他洁身自好,不和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不苟合,不妥协的特立独行者,同时也说明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
“安能以…世俗之尘埃乎?"这一段更加说明了屈原坚决的立场,矢志不渝地坚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达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生态度。
渔父的语言描写“沧浪之水…濯吾足。”表达了他随遇而安,潇洒大度的人生态度,似乎有些超然物外。
2、总结两个人物形象:
屈原是一个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和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显示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渔父是一个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3、假设说屈原是一位行到水穷处的儒生,那么渔父就是一位坐看云起时的隐者,是道家思想的信徒。为何要塑造渔父一形象?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屈原来讲,具有比照、衬托的作用。
采用比照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观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以此来凸现屈原崇高的人格。(这是文章的主旨)
五、考虑和讨论
悠悠中华五千年,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选择。屈原,司马迁,渔父面临困顿,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你更欣赏谁的做法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请同学们各自说说你的理由。
  (

渔父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hetyo
  • 文件大小32 KB
  • 时间2022-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