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细菌生长繁殖条件 1. 营养物质 水、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等 2. pH ~ 3. 温度 最适温度37℃ 4. 气体:CO2,O2 根据细菌对氧的要求不同将细菌分为四类:第十页,共二十九页。
细菌代谢产物
(一)与致病性有关的代谢产物
(二)与治疗有关的代谢产物
(三)与鉴别细菌有关的代谢产物
第十一页,共二十九页。
三、细菌的代谢产物及意义 (一)与致病性有关的代谢产物 1.热原质(pyrogen) 菌体中细胞壁的脂多糖,大多是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注入人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故名热原质 特点:耐高温;去除方法:250℃干烤、蒸馏等 2.毒素 内毒素 外毒素 3.侵袭性酶
第十二页,共二十九页。
第十三页,共二十九页。
侵袭性酶
病原菌在代谢过程中合成的具有侵袭性的酶类,这些物质一般不损伤机体组织细胞,但能协助病原菌在机体内的定植、繁殖及扩散。常见的侵袭性酶主要有透明质酸酶、硫酸软骨素酶、链激酶、胶原酶等。它们的共性是使机体组织结构疏松,通透性增强,从而有助于病原菌及其毒素迅速扩散。
第十四页,共二十九页。
(二)与治疗有关的代谢产物 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 (三)与鉴别细菌有关的代谢产物 水溶性和脂溶性 具有抑菌作用的蛋白质,只对与细菌素的产生菌有近缘关系的细菌才有杀菌作用,抑菌范围窄,种和型特异性,用于细菌分型。 糖发酵实验 VP实验 H2S实验
第十五页,共二十九页。
第三节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第十六页,共二十九页。
一、细菌的分布
(一)在自然界的分布
水、空气、土壤
(二)正常人体的分布
正常菌群:指存在于机体一定部位,具有一定的种类和数量,在正常条件下对机体有利无害的微生物群或细菌群。
作用:①生物拮抗作用 生物屏障,阻止外来细菌入侵
②营养作用;参与营养物质代谢,促进营养的消化与吸收,
③免疫促进作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增强防御能力
④抗衰老作用;
⑤抑瘤作用。致癌物质转换为非致癌物质
第十七页,共二十九页。
第十八页,共二十九页。
条件致病菌:指正常菌群在某些非正常条件下(如机体免疫机能下降、使用抗菌药物、改变寄居部位等)也能导致机体致病。 菌群失调:指一定范围的正常菌群的种类和数量的比例发生失调。 菌群失调症:指因菌群失调所导致的临床症状,又称二重感染。
第十九页,共二十九页。
二、消毒灭菌 : 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针对繁殖体,不一定杀死芽胞 : 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细菌芽孢) : 抑制或防止微生物繁殖 :没有活的微生物存在。 : 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物体的方法 : 减少微生物达到安全状态
第二十页,共二十九页。
消毒灭菌的方法
1、物理灭菌法
物理灭菌法
温 度
日光、紫外线
滤过除菌
电辐射
超声波
低温
高温(热力)
第二十一页,共二十九页。
(1)热力灭菌 高温加热
干热灭菌法
热空气为导热介质
焚烧
烧灼
干烤(160~170℃/2h)
红外线
巴氏消毒法 低温、营养成分不被破坏
煮沸法
流动蒸气消毒法
间歇蒸气灭菌法
高压蒸气灭菌法
湿热灭菌法
高温的水或水
蒸气为导热介质
同一温度下,湿热比干热效果好
穿透力、受热均匀、水分多蛋白易变性,潜热
第二十二页,共二十九页。
高压蒸汽灭菌法
在高压蒸汽灭菌器里进行,在蒸汽不外溢的情况下,随着灭菌器压力的增高,温度液逐渐上升。适用于耐高温、不怕潮湿的物品灭菌,如基础培养基手术器械。℃, 15-30分钟 最常用、最有效
间接灭菌法
100℃加热30分钟(杀死繁殖体,为杀死芽孢)后37℃温箱过夜(芽孢繁殖),再于100℃加热30分钟,重复3次,可达灭菌效果。适用于不耐高温的物品,如含有糖,鸡蛋,血清的培养基。
第二十三页,共二十九页。
(2)辐射杀菌法①紫外线 杀菌作用与波长有关,200-300nm有杀菌作用 265~266nm杀菌最强原理:细菌DNA吸收紫外线后,DNA构型发生改变,从而干扰DNA复制 ,导致细菌死亡局限性:
细菌的生理、分布、消毒灭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