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
细菌的感染(bacterial infection)或传染
细菌侵入宿主机体后,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致病菌或病原菌(pathogen):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
非致病菌或非病原菌
(nonpance),即致病性的强度(量)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
半数感染量(median infective dose,ID50)
第九页,共三十二页。
细菌的致病机制
致病菌的致病机制主要与三方面有关:
细菌的毒力强弱
侵入宿主机体的菌量
侵入部位是否合适
第十页,共三十二页。
细菌的毒力物质 :侵袭力、毒素(物质基础)
第十一页,共三十二页。
侵袭力(invasiveness)
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荚膜
粘附素
侵袭性物质
第十二页,共三十二页。
第十三页,共三十二页。
毒素 (toxin)
外毒素(exotoxin)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
内毒素(endotoxin)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菌体死亡崩解时游离出来
第十四页,共三十二页。
内毒素与外毒素的比较
种类
外毒素
内毒素
来源
革兰阳性菌及部分革兰阴性菌
革兰阴性菌
存在部位
活菌分泌或细菌溶解后散出
细胞壁成分、细菌裂解后释出
化学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
稳定性
差、60-80℃ 30分钟破坏
好、160℃ 2-4小时破坏
毒性作用
强、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较弱、各种内毒素作用大致相同,引起休克,发热,DIC等
抗原性
强,能刺激机体形成抗毒素,
经甲醛脱毒后能形成类毒素
弱,能刺激机体形成抗体,
但无中和作用,
甲醛处理后不能形成类毒素
第十五页,共三十二页。
ETEC不耐热肠毒素
霍乱肠毒素
破伤风痉挛毒素
肉毒毒素
A:活性亚单位
B:结合亚单位
可提纯制疫苗
外毒素
分子结构:A-B模式
第十六页,共三十二页。
外毒素种类
神经毒素 破伤风痉挛毒素、肉毒毒素
细胞毒素 白喉毒素、葡萄球菌表皮剥脱毒素、葡萄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A群链球菌致热外毒素
肠毒素 霍乱肠毒素、ETEC肠毒素、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
第十七页,共三十二页。
内毒素毒性作用
发热反应
白细胞反应
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Shwartzman现象与DIC
第十九页,共三十二页。
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人体内存在着较完善的免疫系统。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免疫分子
天然免疫 获得性免疫
第二十页,共三十二页。
天然免疫(innate immunity) (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 )
屏障结构、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第二十一页,共三十二页。
屏障结构
1.皮肤与粘膜
(1)机械性阻挡与排除作用
(2)分泌杀菌物质
(3)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2.血脑屏障
3.胎盘屏障
第二十二页,共三十二页。
吞噬细胞
小吞噬细胞 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
大吞噬细胞 血中的单核细胞和各种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吞噬过程
接触
吞入
杀灭
吞噬后果
完全吞噬
不完全吞噬
第二十三页,共三十二页。
体液因素
补体 是正常血清中的一组蛋白质
溶菌酶(lysozyme)主要来源于吞噬细胞
防御素
第二十四页,共三十二页。
体液免疫由特异抗体起主要作用的免疫应答
IgG、IgM、IgA、IgD、IgE
抗菌抗体(调理素)
抗外毒素抗体
细胞免疫是以T细胞为主的免疫应答
CD4Th1细胞
CTL
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第二十五页,共三十二页。
胞外菌(extracellular bacteria)和胞内菌(intracellular bacteria)
胞外菌寄居在宿主细胞外的组织间隙和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等体液中
葡萄球菌、链球菌、志贺菌、霍乱弧菌、破伤风梭菌等
胞内菌 兼性(facultative)和专性(obligate)
专性胞内菌
立克次体、衣原体
兼性胞内菌
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伤寒沙门菌、布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细菌医学微生物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